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hakkau

美濃客家


美濃田野景觀


《客宇宙》天線,台灣南部客家重鎮美濃位於高雄市東北部,地形多屬山區,居屏東平原北端,與相鄰的旗山區同為荖濃溪之沖積扇所在;全區水文系統豐富,有荖濃溪與其支流美濃溪貫穿全境。人口約3.7萬人,山原交界人文景觀與苗栗南部公館一帶有點神似。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客家學者孔邁榮的研究,1976年客家人在美濃的比例高達 97%,它不僅是台灣南部六堆地區,甚至是整個台灣地區客家居民比例最高的鄉鎮。


美濃所在位置


另據美濃區公所網站,美濃先民前來設庄開墾,始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左右,當時清朝領有台灣已15年,因禁止廣東客民入台的滿清福佬籍平台大將施琅已過世兩年,下淡水溪沿岸(今高雄屏東、交界的高屏溪)開始成為廣東客家最早入墾台灣之地,來自廣東的先民,自麟洛河逆流而上,再沿隘寮溪下游至武洛間開墾,使武洛變成大庄頭。但是,因武洛水患多,先民另覓福地定居。當時,武洛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因剿平吳福生之亂有功,向鳳山令錢沬氏申請開發美濃,時美濃仍屬禁墾區。直到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才准予進入開墾。當年的秋天,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定居在靈山、雙峰山、月光山的山麓之下,總共有16姓、建24座夥房,命名為「瀰濃庄」。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雍正中葉的《雍正台灣輿圖》畫有瀰農山地名。

乾隆二年(1737),廣東嘉應直隸州鎮平縣(今蕉嶺縣)縣民涂百清率同鄉20多人至龍肚庄拓殖,再次年劉玉衡引150多人墾九芎林竹頭角即廣興部落,乾隆十三年(1748)李九豐在中壇拓墾,美濃全區至此成形,隸屬於台南府鳳山縣。1894年甲午戰後改隸台南蕃薯寮辦務署,嗣後合併阿猴廳(屏東舊稱)設瀰濃區役場。1920年,廢廳設州,瀰濃、中壇、龍肚三區合併,改名為美濃庄,1935年晉升為役場,二戰後設鎮隸屬高雄縣,現為高雄市清代嘉應州一次移民客家後人的最大據點,也是日據時期從新竹州(現桃竹苗地區)客家移民南遷的最重要據點之一。南隆農場曾吸收桃竹苗800多戶客家二次移民,當地輔天五穀廟是由苗栗公館五鶴山五穀廟分香而來。

美濃文風鼎盛,以盛產博士學長著稱,當地著名的客家景點有:美濃客家文物館、自苗栗市玉清宮分香的廣善堂(玉清宮)、自新竹褒忠義民廟分香的旗美義民廟、鍾理和紀念館、美濃老街、美濃窯和鄰近極富新意由日據旗山糖廠改建的農創園區等。


美濃客家文物館


鍾理和紀念館


(廣善堂)玉清宮


旗美褒忠義民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