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hakkau

進得廚房,出得廳堂的客家美食發展科學廚師 江烘貴 博士


從農業時代的大家庭共餐飲食,進展到工商業小家庭的用餐,甚至經常是個人的獨自飲食,使得客家人的日常飲食,也是要求快速方便,農業時代客家菜的基因,在現代化家庭中已經逐漸流失。再說一般的客家餐飲業者,為了追隨消費時尚與商機,早已加入南北各地的華人菜色,進而融入全球化的餐飲特色,因而稀釋了客家美食的特色。當今,只有客庄的地方特色餐廳,還有局部保留了客家美食的DNA,成為大家懷舊思鄉的最佳場所。那麼,客家菜的基因(DNA)是什麼?可以從食材、廚藝道風味三個方面來探討。

農業時代,客家菜著重選用當令當季食材,若當季若有過剩,則以醃製曬乾或釀造發酵,加以保存,可以長期使用,體現客家人勤儉惜食的精神,例如梅乾菜、蘿蔔乾與客家鹹肉等等。


至於客家經典廚藝方面,大家琅琅上口的包括四炆四炒與蒸煮,然而當下廚房設備已從燒柴大灶,發展到電氣化自動設備,還有分子料理與雲端烹飪。傳統的客家廚藝,需要應用科學角度重新詮釋,適當轉型,才可以接軌新型態的廚具與廚藝,同時保存了最大化的客家美食DNA。



第三談到傳統客家菜菜,其風味特色為油鮮香,這些很下飯的客家菜,在農業社會有其必要性與必然性,卻隱含了高糖高鹽與高油的非健康元素。然而,現代化的客家美食,也要重視飲食健康與安全,其中鹹味食材,可以在備製與烹飪過程中,轉換為鮮味的菜餚呈現。醃製發酵的食材加工,則可以提升熟成的技術,賦予食材更高的價值。至於重油重香的口味,則可以應用食材原汁原味、香料香草的應用、以及精確控溫的廚藝,做出色香味俱佳,又兼顧健康安全的新版本客家美食。


雙北已經高度都市化與國際化,居住著上百萬的客家族群,客家原鄉桃園市向國際航空城蛻變,新竹的科學園區也外擴到桃竹苗,更延伸中科南科;另一方面,東部台九線與南部六堆原鄉,也已成為國際化的旅遊景點。


爰此,簡樸務實的客家飲食文化,在延續客家飲食的DNA之下,結合科學烹飪的廚藝,發展出美味、健康、時尚與怡情的新客家美食,此其時矣。個人從釀造發酵的研發、製造到行銷,有四十年經驗,同時取得中西餐、點心與咖啡師證照,希望在客家菜的經典傳承與創新發展,能夠貢獻一己之力,也盼望經由錦台兄客宇宙網站,能與客家先進們切磋共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