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跨越客家:從斗煥坪到城南,從北平到台北—— 一個苗栗客家家庭的三代跨越(三)
隘寮下人

《城南舊事》出版過多種版本。
1963年4月23日因「聯副」刊登了筆名「風遲」的詩人所作敘述一個船長漂流到一個小島,被美女吸引而流連忘返的詩,被警備總部認為有「影射總統愚昧無知」之。林海音為了避免牽連過大,當機立斷辭去了在「聯副」的工作。「風遲」是本名王鳳生的湖北籍年輕戶籍調查員,後來在土城生教所關了3年5個月。夏承楹繼續留在《聯合報》,直到退休為止(夏祖麗:181-189)。這就是著名的「船長事件」,整個事件因「風遲」的筆名被當局認定是「諷刺」而起,在沒有網路檢查的時代,警總就是太上皇。
1957年11月,夏承楹和林海音夫婦加入了新創辦的《文星雜誌》的編輯陣容,一直到1961年10月退出為止,一共四年。那是台灣思想界極為活躍而知識份子又是極為鬱悶的年代。這份思想性的雜誌,夏承楹負責編務,「不按牌理出牌」這篇著名的發刊詞,就是他寫的。林海音負責文藝部分。她在這一期間,最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在1959年12的那一期,推出了「本省文藝作家介紹」,一共介紹了鍾理和、施翠峰、文心、鍾肇政等十一位。她在文末寫到:
「光復後的省籍作家,當然不止於這幾位,……筆者略知一二就是了,我要總說一句,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都謙虛而誠樸不肯接受『作家』的頭銜,但他們都承認一點,他們必將勤勉地努力下去。這本是我海島人民的特性啊」(夏祖麗:167-170)!
果然,林海音的努力沒有白費,在林海音奠定的基礎上,以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楊青矗等人提倡鄉土現實為代表的作家群開始嶄露頭角,在1960年代中期美國發動越戰造成全球動蕩的時代背景下,衝破了國民黨思想禁錮的缺口,並促成海外釣魚台學生運動和反政府政治運動的崛起,對後來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些都是後話,但以本省文人的力量從薄弱轉向強大,她可說功不可沒。而這一現象的出現,也可以說是從清代源自苗栗斗煥坪的林家三代文化能量積累的結果。
1960年,林海音出版了《城南舊事,敘述了她的父親,她的母親、她的童年和北平的往事。1982年上海導演吳貽弓拍的同名電影公映,林海音的知名度響徹了兩岸。四十年過去了,林海音在台灣文壇的地位已經是公認的,她生前得到的讚譽與文藝大獎也遠超過其他許多作家,但是,正如葉石濤所說:
「林海音的許多小說雖以北平為背景,但有些小說仍以台灣為中心而發展的」,「台灣猶如扇柄,從這兒一切脈絡以扇形狀投射開展於逝去的過去,呼吸於土耳其玉色蒼穹覆蓋下的北平」(夏祖麗:403)。
這個扇柄 就是斗煥坪!
七、後記——為什麼要寫林台一家三代?
頭份頭份斗煥坪是谷歌地圖上標記不清的一個小地方,在苗栗縣也不是那麼為人所知,即使是在苗栗開發史上,更得不到大墾戶的青睞。但是,為什麼要書寫這裡的人與事?因為,一、它是可以書寫客家故事的好地方;二、因為漢文化在當地得到很好的傳承,而與銅鑼一樣成為清統治末期在苗栗地方孕育出許多明辨是非的仁人志士的義民之鄉;三、客家史在台灣的研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四、它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試析之:
一、客家人應說客家事。實際上是如此嗎?先不說在現代傳媒充斥的今天,人們關注的焦點分散而多元,對客家論述的關注度不高。即使注意到了,也往往因為內涵與題材的新鮮感不足而持續力不足。長此以往,對客家認知的代溝不斷擴大,客家文化的傳承力與感召力加速弱化,促成底蘊不足的客家年輕世代不斷與客家脫鉤,誰之過?補救之道只能從挖掘客家鄉土文史題材、強化客家論述能力做起。此其一。
二、從中英、中法戰爭到乙未抗日保台,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是站在台灣最北部的基隆,保衛台北都會和實際投入武裝抗日的重要力量,不論是以大墾戶為核心組成的各路「棟軍」,或是自發的義勇軍都是如此。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清代客家人重視漢文化教育、私塾與書社重視氣節教育,文人在客家社會中受到高度重視與尊重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能夠從林台一家的家庭傳承,看到了這樣一種力量的延續與擴散。這是我們值得從地方文史中挖掘更多素材的一個方面。
三、當前台灣史的研究,缺乏客家觀點,可以說,台灣的台灣史論述,是閩南人觀點主導的論述。造成的影響是,將客家人從方方面面被置於從屬於閩南福佬人的地位。欲改變這種被扭曲的社會思維與現狀,從而強化客家人在台灣的主人翁地位,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台灣客家史觀。從台灣客家地方文史的研究做起,是建立台灣客家史觀的必由途徑。
四、清代的銅鑼與頭份是苗栗地方積聚了高能量的文士力量的地區。傳承到現代,以林海音、張漢文的女兒張典婉等為代表的戰後斗煥坪文化人,在台北都會形成了創作客家文學的中堅力量,影響深遠。透過挖掘林台一家三代的時空跨越歷程,有助於我們連結過去的客家歷史,為今後推動台灣的客家文化事業,找出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切入面。
是為本文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