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林錫霞

漫談客家短詩

臺灣短詩的起源


短詩是相對長詩而言的一種詩的寫作形式,因為篇幅短小,載體有限,如何在時間剎那的閃現中,用文字捕捉住吉光片羽的感動或靈魂,清楚地表達情感或主題意象(謝玉玲,2007:139),成了短詩最重要的使命與追尋。


短詩創作的起源已不可考,各民族在各自宗教發展過程中,常利用短詩簡潔力有及好記的特性,框架與支持信眾信仰。中國古代則發展出五言、七言絕句以及各種小令等文體,用短短幾十個字,就把作者心中的見聞與情思託盤呈現。絕句進入唐朝以後,甚至變成國粹,並直接影響日本俳句的發展。日本俳句起於江戶時代,至今有三、四百年歷史,俳句主要依據中國絕句,再因應日語特性逐漸發展成17音的創作形式,因為只有17個音,載體不大,所以被稱為「短詩」,並號稱是全世界最短的詩。正式的日本俳句要求嚴格,必須要有一個「季語」,以表示時間或季節,同時追求絕美的藝術形式,但後來「季語」的要求被逐漸放寬,「無季」或「重季」(即二個以上季節)的作品(維基:俳句),只要作品燦然有味、砰然靈動、意境崇美,也被納為可接受的範圍。


然而,喜愛以短詩形式創作的還不只日本,印度戈爾泰的短詩,簡單而深富人生哲理,亦擄獲不少讀者的心,中國五四運動即深受戈爾泰的影響,為中國白話詩文的推展貢獻良多。以下為戈爾泰的短詩: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漂鳥集》

生命注滿了愛,就如酒杯斟滿了酒。《漂鳥集》

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漂鳥集》


中國俳句在五四運動喧騰的時代,有俞平伯(1900-1990)等人仿日本俳句創作俳詩,並制定五七五三行詩的格式,可惜未成氣候。到民國69年中國詩人趙樸初(1907-2000)為中國俳句定名為「漢俳」後,才正式成為一種韻文體裁,並引起廣泛注目,其中格式延用俞平伯五七五的設計外,趙樸初另外提出自由體和格律體的概念。自由體又稱為散體、新詩體,不講平仄、對應和押韻,可用白話文寫作;格律體主要參照中國格律詩,使用文言文書寫,依其音樂性而強調平仄和押韻,另外他也肯定「季語」的寫作方式,只是不像日俳如此強調(吳昭新,2011)。


臺灣因為曾經被日本統治,早期作家在日本教育體制下皆有寫俳的經驗。臺灣光復後,這些人便成了臺灣俳句第一代推手,包括詹冰、蕭翔文、傅彩澄、黃靈芝等人皆是箇中好手,也留下許多佳作。

以下為日文翻譯後的作品:


走出圖書館 就踏著 路旁的落葉

/詹冰

杏花門前 相別依依

/黃靈芝


臺灣短詩的發展受到白話文影響,一度脫離俳句十七字、五七五三行詩的格式,有詩人甚至覺得既然要短,何不更短,於是以白話文為主的一行詩、二行詩、三行詩紛紛出現:


一行詩範例


天地線是宇宙最後的一根弦

/羅門

二行詩範例


親愛的孩子,我們的家與國

都在以色列那邊

〈遺言〉/瓦歷斯.諾幹


三行詩範例


在生與死的猶豫間下了決心

刷一道白。卻非空無

也不確然是 非空無

〈瀑布的生命〉/蕭蕭


詹冰(1921-2004)苗栗卓蘭人,是短詩的愛好者也是推動者。他接觸短詩的時間頗早,當他還是小學生時,便在日治時期小學的課程裡學到俳句練習這樣的課程,小學四年級(日昭和7年,1932)時,他因為作文和美術優越(全校第一)代表學校參加臺中洲作文比賽,獲第二名,該場比賽全是日本人,只有詹冰一個是台灣人。隔年,他以詩作「走出圖書館/就踏著/路旁的落葉」再次獲獎(莫渝,2015:69),二次小小的鼓勵,讓詹冰從此立志成為詩人,甚至希望以詩為業,雖然後來他在他的父親的堅持下,轉讀藥學系,但他仍對詩學抱持高度興趣,不僅勤耕詩園,作品曾被推薦在日本知名詩刊「若草」刊登。戰後,也積極參加銀鈴會,並經常在「緣草」刊登作品。民國53年,詹冰與白萩、陳千武、杜國清、趙天儀、林亨泰、李魁賢、王羨陽、錦連、吳瀛濤、黃荷生、古貝、薛柏谷等人創立「笠」詩社,發行《笠詩刊》,從此成為笠社主將。


詹冰一生投入詩園創作近80載,以圖像詩和十字詩最具特色。其中十字詩是由他一手製定體裁、規格,並完成推廣。詹冰之所以提出十字詩的體裁,主要是他對漢俳中五七五三行詩的定型格式略有疑惑,因為就他從小實作俳句的理解,他認為日俳從十七音轉成漢俳十七字,其中資訊含量空間是不一樣的。他說,日本俳句十七音翻成中文後,大約是十個字(莊紫蓉,2015:92)。這種說法和多數曾經接受過日本俳句訓練的作家感受相同,一般認為日本俳句翻譯成中文後,差不多是七到十二字,但若將漢俳十七字譯成日文,則它的內容量則和「和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制比較契合。因此就詹冰思維看來,所謂的短詩,應該不在限制行數而在限制字數,又若必須從七到十二字中間選一量數,那麼「十」會是比較合理的範疇,於是從民國78年起,便著手設計「十字詩」做為臺灣短詩的代表文體,由他提出的「十字詩論」,曾在民國78年9月的《臺灣春秋》和民國79年8月的《笠》詩刊裡面刊出,他的上千首十字詩作品,亦集結在《銀髮與童心》(1998)及《銀髮詩集》(2003)兩本著作裡面。


詹冰的十字詩作品:


冬日暖

松林散步

踏萬針

/詹冰


詹冰對於十字詩寫作的想像是「國畫裡的留白」,精雕後的短詩,「可以有相當多想像的空間,這是它的特點」(莊紫蓉,2015:92)。至於十個字要分成幾行?從詹冰創作的十字詩作品看來,二行的有三七式、四六式、五五式、六四式、七三式;三行的有三四三式、四三三式、三三四式等;四行的有二二四二式、三二三二式…不等,綜合看來,詹冰對十字詩的行數並無限制,端看作者自由安排斷句的節奏,他也接受白話文思想,並不要求平仄和押韻,只要十個字即可成詩,號稱是全世界最短的詩,比日本的俳句更短。


臺灣短詩在這些前輩們辛勤耕耘下,留下一塊珍貴的沃土,可惜後繼無人,風氣亦不鼎盛,其間雖有黃靈芝於民國59年成立「台北俳句會」、民國82年亦有用台語成立「灣俳」,卻都發展有限,難成氣候。一直到民國108年客委會在其主辦的第8 屆客家桐花文學獎中,新增「三行詩」徵文獎項,三行詩才打開通路,並在臺灣詩界掀起陣陣漣漪。


臺灣客語三行詩的發展

以客語創作的俳句,被簡稱為「客俳」,現在最活躍的客俳團體當屬在臉書(facebook)上成立的封閉性社團-「臺灣俳句客家定型詩園地」。這個社團,最早於民國109年5月由新竹縣籍的彭碧珠和苗栗縣籍的洪仁銘兩人共同在臉書發起,由於三行詩方於民國108年由客委會納入桐花文學獎徵文項目,當年共計收到包括378件客語投稿及1195件華語投稿,各界反應十分熱烈。是以民國109年5月「客語定型詩園地」才在網路誕生,不過短短3年,便累積上千名社員,這個社團在發起人彭碧珠戮力經營下,每天吸引不少會員持續創作不輟,累計至今(2022.10),已經超過三萬帖,該社團第一本客語俳句詩集《客俳風》集結了40名優秀俳人的作品,於民國109年12月隆重出版;第二本《客俳風2》亦精選45名優秀俳手的作品,預定民國111年12月上架。

客俳的出現,對剛剛起步發展的客語書寫起到了強化與帶動的作用,許多客語薪傳師或客語文學愛好者紛紛投入客語三行詩的創作,做為每天練筆醒文的園地,尤其目前客家字詞正走在發明、發現及實驗的當口,如何找出適當的字詞、字彙,並巧加運用,以建構成一套優美的客語書寫系統,成了近年最重要的客家社會運動。其中客家三行詩,一首十七字或十九字,篇幅短,不講究平仄、押韻,考驗寫作技巧,兼具客語閱讀、朗誦等功能,成了客家語言流失的急救靈丹。


「三行詩」的難度,在於簡約的文字裡,要完整表達一個主題。但要在一定格式下及有限的空間裡,形塑出詩的靈魂與韻味並非易事。不過,對初學客家文字書寫的寫作者而言,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種文體。尤其是客語文字,電腦輸入方式,尚未取得「共識」的當下,字數少可以減輕寫者的負擔,而每天日夜琢磨,積少成多,亦不失為學習及發展客語的一劑良方。

以下為苗栗籍客家俳人的俳句作品:

竹影舞秋光

月娘探頭照四方

詩人出文章

〈皎月〉/陳品融


風吹日斜陽

加里山下墾新庄

夢花滿地香

〈苗栗初墾〉/林錫霞


秋來梧桐間

柑青柚黃山楂喧

菊花盡開桂香先

〈靚景〉/廖惠貞

十字詩的復興

在2022「苗栗客家文學論壇」會上,張良澤教授針對苗栗客家文學的發展提出「復興詹冰十字詩」的方案,直言指出,苗栗文學有一把得天獨厚的尚方寶劍,這把寶劍一揮出來,苗栗文學就可以打通天下。這把寶劍就是詹冰的「十字詩」,這是全世界最短的詩,勝過日本俳句。俳句是日本優良的傳統,大人小孩都會寫,當他們心情最激動或者最悲傷時,就會用俳句表現出來。但現在我們有比日本更短的「十字詩」,用十個音來表露你的感情,或書寫一種情境,以詹冰為例:「熊貓出名了,快樂幸福嗎?」、「老松樹抱著唱歌的蟬兒」就這樣十個字,分成二行或三行,這是全世界最短的詩。苗栗有這麼好的寶劍,我們小學二年級學生就可以來寫詩了。很簡單,很輕鬆,不要講對仗什麼。所以我建議你們就訂一個十字詩比賽辦法,十年後,養成風氣,就變成苗栗文學的靈魂…。


張良澤教授(1939~)是臺灣國寶,由他一手成立的「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及「臺灣文學資料館」,均是縱橫臺灣時空的首創之舉。其中「臺灣文學資料館」在張良澤的努力下,光是臺灣作家的文物蒐藏即達數百萬件,是研究及瞭解臺灣文化最富豐、最有料的文史殿堂,雖然民國110年他和真理大學發生「換鎖風波」,但此案在文化部和全臺作家極積干預下,轉而朝向成立「臺灣文學國家園區」發展。現年83歲的張良澤教授在忙著籌備「臺灣文學國家園區」之際,還能抽空關心苗栗地區的文學發展,並為苗栗文學指點方向,著實令人感動,本縣詩人林錫霞在會議結束後,立刻響應張良澤,在臉書發表多篇客語十字詩作品,並帶起一陣客語十字詩的創作風潮。

林錫霞(1968~)出生苗栗大湖鄉,曾任苗栗縣地方新聞記者及客家文化中心副研究員等職務,此後便專心投入客家詩創作領域,並出版過《用詩之名行讀苗栗》(2018)及《客家聲聲慢》(2021)兩本客語詩集。「臺灣俳句客家定型詩園地」於民國109年5月成立時,她即在第一時間獲邀擔任版主,並成為該社團的主要成員之一。林錫霞對如何創作三行詩頗有經驗,作品的網路聲量亦高,她於民國111年7 月「苗栗客家文學論壇」結束後,便開始嘗試及推動客語十字詩的創作。她說,十字詩和三行詩最大不同,在於十字詩比三行詩更短,更加契入短詩「短小精幹」的特性,最棒的是十字詩沒有行數及重覆用字的限制,這使得十字詩可以在一行至十行間自由切換,斷句亦可在一字到十字中自由伸縮,感覺無比自在,而用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詩體變得非常多元而且有趣,雖然它只有短短十個字,卻也可以大開大合,十分奔放,而且隨手捻來,無拘無束,值得嘗試推廣,變成新的臺灣國民詩。

以下為林錫霞創作的客語十字詩


熱止

秋至

紅葉開始

寫詩

〈處暑〉


雨山前

二點三連

續(sa)~

一片

〈變天〉


樹下聽蟬講禪

知了幾多

〈參〉


叩叩

叩叩叩

叩叩叩叩

〈念經〉

臺灣短詩的現在與未來

臺灣短詩(尤其是客語)在政府積極介入下,風起雲湧,但是短詩「入手容易入魂難」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客語定型詩園地」中發表的三行詩作品,亦經常充斥「為十七個字而十七個字」的現象,有些淪為「俳句式散文」,甚者還變成「符合三行斷句的口白」,不僅詩的美意盡失,更添無厘頭之憾。

黃靈芝(1928-2016)是「台北俳句會」的創始會長,他說他創作俳句的理念是「美」,至於什麼是「美」,關鍵在於有沒有「詩」的成份?有詩者為美,無詩者不美;以聲音為例,有詩者曰「音樂」,無詩者曰「噪音」,而「詩」的定義又為何?簡言之,凡能帶給人「心動」者即是。至於文學表現技巧,黃靈芝主張「奇」,唯其如此,衝擊力才大(歐宗智,2011)。這與林錫霞主張的「詩有靈」異曲同工,林錫霞說「靈」指的是作品與讀者心靈對撞後產生一種具有美感的火花,當火花被激發出來時,會與靈相合,產生砰然心動、拍案叫絕、隱然快感或靈魂提升等等的反應,而韻腳則是幫助「靈動」的方式之一,同時增加朗頌時音樂性的美感,因此詩有韻最好,但不押韻也行。另外她也指出日本俳句深受禪宗「一即一切」、「當下即是」、「剎那即永恆」等觀念的影響,為了讓每個當下,成為生命中的黃金時光,所以他們以「一期一會」的態度來面對,所以越是細小的東西,他們越是傾心相待,是以養成他們精雕細琢,處處用心的習慣。日本俳句在這種傳統下,發展成至精、至美、至極的一種藝術作品,美得讓人窒息,有如櫻花般燦然即逝的驚嘆,也有像和菓子般,雖然一口吃掉,卻有餘韻攜永、令人難以忘懷的層層感動。舉例如下:


閑寂古池旁

青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古池〉/松尾巴蕉


故鄉呀

挨著碰著

都是帶刺的花

〈故鄉〉/小林一茶


雁別叫了

從今天起

我也是漂泊者

〈雁〉/小林一茶


另外熱衷俳句的前衛生署預防醫學所長吳昭新(1930~)醫師認為:俳句雖說是詩中最容易學習的一般大眾化的短詩,也是小學生就可以吟詠的詩歌,一面卻也有其特殊性,詩意韻味可謂深奧無窮,達於禪悟之境,真的要能吟詠出好句子不但要痛下工夫,還要有天賦的才能,方能窺其堂奧…,而一帖好的俳句,應該留有空白讓讀者有聯想的空間,包含「季語」有最好,沒有也沒關係,而詩情結構與日俳相似,等同於日俳,必須具備「瞬間美學、零度書寫和禪悟的意涵」。…最好不要落入輕浮的,隨便的,嬉戲的,它終究是「詩」,是「文學」的一種,不可褻瀆 (吳昭新,2011) 。

推動臺灣俳句不遺餘力的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講師邱各容曾為漢俳製定寫作原則,除了五七五三行共十七字的限制外,他強調用字不重覆(但不包含疊字詞)、不能三連音、不能使用成語、詩題不得超過四個字亦儘量不與內文重覆等,這些嚴格的限制,原意在幫助作品精緻化,但反對者亦批評上述有些要求過於機械,反而妨礙詩的靈魂和美學的發展,是以民國111年台中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靜宜大學台文系首辦「台中客家三行詩、客家春聯創作大賽」時,便可感受到主辦單位正在放寬這些限制,詩題甚至開放到十個字以內,這點無疑又為短詩的寫作另闢一個新的體制,影響如何?可以再看下去。

至於推廣方面,網路平台是一個既現代又方便的工具,透過網路的快速散播與連結,可以讓發表作品變成一種即時動態,有些網路聲量高的作者,甚至可以一呼百應,達到野火燎原、帶起風潮的效應。另外紙本出版,亦是行銷推廣中重要的一環,除了作者自行出版,精彩的作品選入部定或縣編鄉土語言教科書或成為各級客語認證的考題,也會對作者產生極大的鼓勵作用,可惜,現在客家母語教材內容的選定太過保守,國中小學客語讀本甚至偏重唐宋時代的古文、古詩,相對壓縮現代作者的露出空間,料想這對現代客家文學的推廣,定是弊多利少,是值得政府調整改善的地方。


政府的角色與功能

就像臺灣需要臺灣文學幫助臺灣人找尋自己的定位一樣,各縣巿亦需要地方文學,來確定自己的存在的獨特價值。苗栗文學也是一樣,必須透過作家的不斷書寫,生活在苗栗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有「因為苗栗而感到驕傲」的本錢。然而,苗栗文學在苗栗的發展,卻是十分困窘的,除了主管苗栗文化的苗栗縣文化觀光局找不到足以對應輔導苗栗文學的單位與窗口,新近在公館出磺坑完工的「苗栗文學花園」,在其實質的業務規劃上,也跟苗栗文學的發展並無太大關連。

然而事在人為,本文認為,政府在追求經濟與觀光收益的同時,必然不能忽略文學的長期發展,除了應該多方協助作家作品的出版與銷售,更應每年開辦文學論壇,以永續苗栗文學。更重要的是必須制定文學發展策略,釐定近程、中程、遠程的長期規劃,以幫助苗栗文學於創作、推廣、應用及扎根工作。而苗栗文學花園,自當成為苗栗文學的發展基地,以展示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強化當代文學研究及推動當代文學發展為主要目標,不宜落入桐花公園的窠臼,變成另個「姜太公釣魚」,徒為不倫不類的嘲笑話柄。

參考文獻

  1. 謝玉玲,2017,〈物候、地誌與人情:論葉日松的三行詩〉,《2017當代臺灣客家文學》。台北:臺灣客家筆會。

  2. 莊紫蓉,2015,〈詩畫人生〉,《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5-詹冰》。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3. 俳句,〈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F%B3%E5%8F%A5,(2022.10.02)

  4. 吳昭新,2011,〈臺灣俳句之旅-以漢俳、灣俳、客俳、曄俳維繫俳句在臺灣的命運〉。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essay/haiku-tabi.htm,(2022.10.02)

  5. 歐宗智,2011,〈臺灣文壇的一朵奇葩—兼介黃靈芝文學〉,https://blog.udn.com/ccpou/5161087?f_UA=pc,(2022.10.02)

  6. 陳豔風,2007,〈「零度寫作」是文學烏托邦〉,《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mk3ke2.html


 
  1.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碩士,苗栗資深媒體人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現為客家詩人。

  2. 即第一行5字

  3. 客委會推出的客語三行詩採三行五七七格式,與一般熟知的三行五七五格式略不相同。

  4. 夢花指芒花,苗栗巿有一老地名即以「夢花庄」命名。

  5. 所謂「零度寫作」,是指作者要時刻提防其泛濫的情感「淹沒了他的心靈,淹沒了他的視野,淹沒了他的筆端」,作者應以一種「零度」的情感投入創作中,是一種追求幾近「白色」無痕的直陳式文學創作模式,與古典寫作力圖表現的「文字的現實的客觀再現」截然不同。(陳豔風,2017)

  6. 即同一聲調不能三個連在一起。

  7. 位在桐鑼的苗栗桐花公園建於民國99年,109年OT出去成為「姜太公中部道場」,此後客家桐花公園沒有客家,成為公眾討論的議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