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清初台北平原的閩客圈地行動
隘寮下人

座落在新北市新莊區的客家「三山國王廟」(謝文正先生拍攝)。
從康熙中晚期到乾隆年間,漢人在台灣的開發進入如火如荼的年代。
在北台灣,據清初奉官方之命從福州前來北投採集硫磺的郁永河《裨海紀遊》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曾因地震而震出台北大湖,至少淹沒台北盆地今五股、蘆洲、三重、社子島、關渡平原、北投一帶,約數十平方公里範圍,至乾隆年間已逐漸乾涸,從康熙中晚期起,以泉州、漳州的福佬人為代表的漢人移民,已陸續進入拓墾。
據學者尹章義1989年3月發表於《漢聲》雜誌的研究顯示,人們所知至今最早的台北平原拓墾文件,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農曆七月官方就「墾戶陳賴章」開發「大佳臘」社社民的土地頒佈的一份「墾荒告示」。其中「陳賴章」是指陳天章、陳逢春、陳獻伯等三名陳姓人員與賴永和及戴天樞等二人共「五股」力量;「大佳臘」又名「大加蚋」,即今天萬華與中正二區所在地方。此後漢人拓墾地域不斷擴大。
在郁永河於北投採集硫磺期間,一位名叫賴科的漢人商人曾告訴他,曾約得七人一起穿越深山,「晝伏夜行,從野番中,越度萬山,竟達東面」,獲當地平埔先住民熱誠款待,望與西部平埔居民夾擊「野番」,打通東西兩面貿易。他並寄語郁永河,「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指東部)萬人,鑿山通道,東西一家,共輸貢賦,為天朝民矣」。
據尹章義,這位賴科,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與王謨、鄭珍、朱焜侯等人合組了「陳合」墾號,開發坑子口(今桃園市蘆竹區)、內北投(今台北市北投區)和海山(今新北市樹林區)等地及泰山、新莊、三峽、土城的一部分。據康熙五十六年(1717)陳夢林、李欽文編纂的《諸羅縣志·藝文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關渡天后宮由當時也任「通事」的賴科鳩眾建於淡水干豆門,又稱干答門,即今天的關渡。
又據尹章義,乾隆五十七年(1792)士林神農宮所立的《芝蘭廟碑記》記載,當時稱為「蘭林」的今台北市士林區也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就有人前來開墾。到乾隆六年(1741),有何士蘭等人合組的「何周沈」墾號入墾大直、北勢、內湖一帶。康熙五十九年(1720)起,也是任通事的林秀俊等人共同開發大佳臘、八芝連林、滬尾(今淡水)、八里坌和興直(今新莊和泰山)等地,並在南起土城,北界江子翠的板橋平原西半部,今天的中和、南勢角和永和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今天新店的安坑開墾和建設水圳。
然而,在清初台北平原這一場龐大的圈地行動中,能夠在強勢的漳泉大墾戶林立的環境中立足的客民墾號或墾戶畢竟寥寥無幾。其中著名的大戶只有有胡焯猶和劉和林等少數幾家。
胡焯猶是福建永定人,主要是開發泰山、五股和新莊南。
劉和林開發新莊北、二重和三重一帶。他是客屬潮州人(「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網站稱其是潮州饒平客屬)。他在康熙末年進入北台灣任通事,雍正年間直接自南港社先住民取得北新莊平原(今五股一帶)的開墾權,乾隆十八年(1753)曾經舉事,要「統領八社番民,以剪貪官」。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與他兒子劉承纘兩人,已擁有水田192甲。但祖孫三代,除了開墾幾百甲土地外,最大的貢獻就是「不惜巨資用銀購地開鑿水圳」,開通了萬安陂圳(劉厝圳),造福一方鄉里,也因而助力當時新莊在地潮屬客民(包括已客民化潮人)有能力建造一座美輪美奐的三山國王廟,建立自己的信仰中心,並帶動了當地客民群體意識的高漲,與福佬移民群形成對立局面。
在台北盆地南緣,則另有廣東大埔縣坪顏鄉長教村客民廖順勉早在康熙中期即已開闢閩人佔優勢的平原,進入清代的拳山(蟾蜍山)沿山地帶今台北市羅斯福路五、六段兩側以北的萬盛里(當時稱「萬盛莊」)一帶開墾。據東南科技大學詹瑋教授的研究,據廖家後世子孫所編的《武威順勉系廖氏家譜》,廖順勉生於順治十四年(1657),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生下大兒子後,即攜眷到台開墾。如果家譜記載無誤,廖順勉也算是清代最早到台開墾的客民之一了。
詹瑋又引日人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台灣》,指出景美一帶原為平埔族秀朗社民所居,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粵人墾首廖簡岳率眾開墾拳山,建林口莊(今水源地、公館一帶),結果和秀朗社發生衝突,有一百餘人遭殺害,後雙方議和,廖簡岳漸進開墾,開圳成田。
對照廖家家譜和伊能嘉矩的記載及涉及衝突人數之眾,可以推測,廖家在當地發展多年後,為了擴大墾地,於是招徠簡姓墾戶,雙方成立「廖簡岳」墾號,引來過百佃戶,準備大大肆擴展,不幸竟引來與先住民衝突的大禍。
但廖家在當地並未消亡。據詹瑋引《台北縣志》,「乾隆元年(1736),泉州安溪人復來闢地,與粵人爭,粵人悉去。」這段文字說明了,到乾隆元年,因安溪人來勢洶洶,要將廖家擠走,兩者發生衝突,最後廖家打敗了,只好黯然離去。
但事實顯非如此。因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廖家還以廖簡岳與要借道他們的地面開墾水圳(即現在的瑠公圳)的福建南靖人郭錫瑠簽了字據。
但就廖家而言,因雍正年間與秀朗社發生的衝突,死傷過多,且萬盛莊周邊都為安溪人盤踞,終無法像胡焯猶和劉和林一樣成為盛極一時的超級客民大戶。
就客民散戶而言,直到乾隆年間,畢竟因為借助於胡焯猶和劉和林兩家大戶的號召力量,已經在新莊平原和台北平原積聚了相當的人數。新莊三山國王廟在閩人盤踞之地拔地而起,說明了客民(包括已客民化的潮人)力量的蓬勃發展,但不幸也因此種下了後來的閩客械鬥的禍根。三山國王廟的興衰,正是客民在清代的新莊,由盛而衰的一頁滄桑歷史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