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hakkau

清代前期客民拓墾北台灣的足跡

隘寮下人


位於今新北市泰山區的明志書院僅存部分原型建築(謝文正先生拍攝)


雍正元年(1723),順應漢人人口的快速增長,台灣迎來了第一次行政區劃的重大調整,將面積最大的諸羅縣,從虎尾溪以北劃給了彰化縣,同時在縣城設有台灣府淡水捕盜同知,掌管台灣北路稽查與捕盜事務。

雍正九年(1731),大甲溪以北至基隆的彰化縣轄區,劃歸淡水撫民同知管理,兩年後治所設在竹塹(今新竹),這是淡水廳設治的開始,直到光緒元年(1875)在艋舺(今萬華)設台北府,將流經今新屋、楊梅區的頭重溪以北地帶改設淡水縣,以南設新竹縣後,淡水廳才不復存在。

在淡水廳存在的一百四十多年過程中,也正是客家人開始大批移居北台灣,並沿著淡水河流域上游開枝散葉的重要歷史時期。

從郁永河的經歷可以知道,在他北上尋硫時,從大甲溪以北至淡水河口的八里一帶,沿途幾乎難見任何漢人蹤跡。但僅僅二十幾年的時間,到康熙五十年,台島西北岸已徹底改觀。

先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台廈兵備道陳璸在六月中抵台履新,奉命在雞籠(今基隆)、淡水一帶追剿海盜鄭盡心。事後他分兵50設防淡水、八里坌,70駐南崁。五十五年(1715)升任福建巡撫,奏請設立淡水營,五十七年(1718)五月獲准填設,強化官兵守備。陳璸的德政給北路的開墾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台灣的拓墾進入了「如火如荼的時代」,「台北平原有組織、有規模的拓墾工作全面展開」(引尹章義)。南路墾民紛紛北上,接著有雍正元年(1723)彰化縣之設,又二年,擁有完整行政地位的淡水廳正式成立。

有了這樣的行政地位,一般由有實力的家族或宗族組建的墾戶,或集合多家墾戶形成更大實力的墾號,就可向官方請得「墾照」,視財力大小,圈地劃界,在規定期限內,僱佃戶完成生地的開發。雍正五年巡台御史尹秦的〈台灣田糧利弊疏〉記載:「有力之家,視其勢高而近溪澗淡水者,赴縣呈明四至,請給墾單,召佃開墾」,短短數句簡要地說明了這一流程的精要。

不言而喻,拓墾的規模越大,所需的佃戶越多,從南路而來已落腳島內的移工早已滿足不了這項需求,大墾戶必須返回原鄉從本家族、宗族和家鄉召集更多人加入佃戶行列。因此,以家族、宗族和同鄉為核心的拓墾社會開始在北路台灣形成,並傳承至今成為建構與穩定台灣本土社會的基石。

伴隨拓墾人潮而來的是「客子」在北路的隨處湧現,他們有的是來自南路的島內移民,有的是來自閩粵原鄉的新鮮移工,遍及大甲溪以北各新墾區。

客民的拓墾活動大體呈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組合方式。一是由超級大戶或合夥墾號為首的大規模圈地造田,主要集中在台北盆地淡水河沿岸、桃園台地、新竹和大甲溪北側一帶。另一是散佈在整個淡水廳各流域沿岸的各姓家族和小型墾號的獨立拓墾作業。兩種類型的組合,將閩粵兩地客民傳統的農耕和家庭生活繁衍方式完整地移植到了台灣。

從淡水河到大甲溪,在清代大拓墾初期,劉和林、胡焯猷、姜朝鳳等,是在大批湧現的福佬拓墾大戶或墾首中,足與其力量匹敵、至今仍為後世客家人稱頌或津津樂道的少數佼佼客家拓墾先驅代表性人物。

來自福建永定的客家貢生胡焯猷,應是最早開墾台北平原的客家大戶。他大約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抵達台灣的時間不詳,可能是在康熙五十三年(1713)之後開始在台北平原展開開墾事業。至今他仍為後人所傳頌的是捐贈了大筆土地,用作建蓋北台灣的第一所書院,即今座落於泰山的「明志書院」。

據時任護理北路淡防同知印務彰化縣知縣胡邦翰發佈的批文稱:

乾隆貳拾捌年參月廿四日,據興直莊(今新莊)貢生胡焯猷呈稱:竊惟道重儒宗,四海文風炳蔚;制明理備,千秋治教光昌。沐聖朝養士之恩,民懷鼓舞;蒙列憲作人之化,戶被弦歌。惟茲北淡偏陬,實東寧(明鄭時台灣的稱呼)僻壤。左山右海,疆士維遙。賈販農耕,士風未振。良以地方固陋,以故文教勿彰。至興直一保,尤塹(指「竹塹」,即新竹舊稱)屬巨鎮,秀靈特異,形勝斯開。屏列岔(指八里坌的觀音山)山,半壁依為外險;湖(指康熙年間發生地震後成為湖泊的台北平原)連磺水,全江(指淡水河)控在偏隅。平原闢萬頃膏腴,足徵富庶;市肆聚千家煙火,具見繁滋。鑿井耕田,久安樂土;漁歌畋史,漸啟人文。第因義學久湮,以致師承無自。雖彰山(指八卦山)以南之黨塾,設教咸有右賢,而大甲以北之孤寒,負笈苦於道遠。是以有志之士,難得成材,可造之資,嘗多中輟也。

猷籍隸汀州,寓居淡水。青年創業,已荏苒乎七旬;白戶成家,實經營乎半世。茲將歸里。竊慕休風。欣逢駕(指胡邦翰)抵新莊,首崇文學,猷願將手置興直保、興直莊竹圍房屋魚池等項充作義學,……即猷慕義徽忱,與叨榮幸矣!切呈等情(〈明志書院案底 卷一〉)。

胡邦翰的這段文字,很好地說明了胡焯猷捐地興學的來由,也很好地襯托出了他在漢民抵台拓墾北台灣初期,作為一位客家墾戶倡導興學的高尚風格!

位於今新北市泰山區的明志書院僅存部分原型建築(感謝謝文正先生提供圖片)

他遺留給後人的不只是明志書院,他還捐地創建了五股區的西雲寺(觀音寺)和倡建新莊米市的關帝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