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hakkau

朱一貴作亂時期南台灣客民人口估計

隘寮下人


https://kangxitaiwanmap.ntm.gov.tw/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台之後,大陸原鄉客民即已陸續移民台灣。康熙三十三年(1694),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高拱乾重編,並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行的10卷《台灣府志》〈卷二·規制志·保甲·鳳山縣(下淡水溪地帶)〉條文中,已列出淡水港東里和淡水港西里各十八甲戶口。該處被認為是原籍廣東客民最早登陸台灣拓墾屏東平原的初始地。因此可以推斷,雖然清初平台將領施琅曾嚴禁粵東客民移入台灣,但不顧禁令者仍大有人在。

另據日據時代專門從事台灣研究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1867-1925)的研究,康熙二十五、六年(1686-1687)間,嘉應州所屬鎮平、平遠、興寧、長樂各縣人氏, 就已渡海來台,計劃在府城附近墾殖。是時,府城附近的田地已為福佬人所佔有,遂在東門外開闢菜園,種菜維生。後發現下淡水溪以東地區,尚有未拓墾的荒地,於是相率移居該地,協力開墾。

至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杜君英共同作亂時,客家移民已發展至擁有或可與當時動輒上萬作亂閩南福佬及福佬系潮民對峙實力的人群。據當時的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奏疏稱,當朱一貴擊潰了與其搶王位的杜君英的潮人勢力,並調轉方向南襲誓不妥協的六堆義民時,「有南路營下淡水及安平鎮、西港尾、溝尾莊各處義民,誓心效力,倡率義旗;或聚眾守土以拒賊、或結隊向道而剿戰,或質家口從間道以引王師、或設奇謀糾眾力而擒賊目。皆由國家有淪肌浹髓之深仁,致草野知親上效忠之大義。」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鳳山縣屬之南路淡水,歷來有漳、泉、汀、潮四州府之人,墾田居住。潮州的潮陽、海陽、揭陽、饒平數縣與漳、泉之人的福佬語言聲氣相通,而同屬潮州的鎮平、平遠、程鄉三縣,則又有(福建)汀州之人互為守望,不與漳、泉之人同伙相雜。而康熙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檳榔林招伙豎旗搶劫新園,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營時,多係潮州府三陽及漳、泉人的同伙作亂。然而鎮平、程鄉、平遠三縣之(客)民,並無入伙。三縣(客莊)義民中有李直三、侯觀德等謀密起義,誓不從賊;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潮州鎮平、程鄉、平遠、大埔及福建汀州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之客民,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康熙聖旨牌。推庒民侯觀德籌劃軍務, 分設七營,排列淡水河東岸,連營固守。又以鳳山八社官倉貯穀一十六萬餘石國家課征的儲糧,遣劉懷道等帶領鄉社番民固守倉廒。各義民糾眾拒河嚴守一月有餘。

至農曆六月十二日,朱一貴遣部二萬餘人,隔河結營,兩相對壘。六月十八日巳時,從西港口偷渡,焚劫新園;但因各營義民分札各處,眾力未齊,未能取勝。十九日,朱一貴部犯萬丹,被誘至濫濫莊,客民從北東南三面合攻,大敗來犯之敵,追至淡水河邊截殺,敵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死者數千人,客民被傷死者112名。

自五月初十日起,客民與朱一貴部隔河對壘,官兵信息不通。直至六月十九日,敵衆敗逃,搜出朱一貴敗軍回防台南府城的令諭,始知清反攻大軍已既經到達台南府城;於是在閏六月初二日,由侯觀德、李直三等率三千人護送皇上萬歲聖旨牌至台灣府(即台南),奉入萬壽亭。朱一貴最後在閏六月五日在溝尾莊(今嘉義縣太保市)被俘,十月與九月就俘的杜君英一起押送北京,翌年二月二日步杜君英之後,俯首就戮。結束了清代的第一次台灣之亂!

亂事之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有關農曆五月初十至六月十九日南部六堆客民與朱一貴亂軍對抗的奏疏,提供了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從清朝取代鄭氏政權到朱一貴事件,在下淡水溪兩側,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客家人口已快速膨脹,達到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的規模;二是,跟隨朱一貴、杜君英造反的,並沒有粵東客民,甚至連福建汀州的客民都沒有。所以他在奏疏中說「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檳榔林招伙豎旗搶劫新園,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營時,多係潮州府三陽及漳、泉人的同伙作亂。然而鎮平、程鄉、平遠三縣之(客)民,並無入伙」,參與反擊亂民的是一萬二千多名「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潮州鎮平、程鄉、平遠、大埔及福建汀州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之客民」。

按照覺羅滿保的說法推斷,到了朱一貴、杜君英叛亂時,下淡水溪客民人口是有了相當的增長,但並未達到10萬以上的規模,最多只有數萬。

但根據負責平亂的南澳提督藍廷珍的堂弟、隨軍幕僚藍鼎元的說法,他對台灣南路的客民人數,卻有完全不同看法。他在他的《與呉觀察治台灣事宜書》中稱:「廣東潮惠人民,在台種地傭工,謂之客子。所居莊曰客莊。人眾不下數十萬,皆無妻孥,時聞強悍。然其志在力田謀生,不敢稍萌異念。」

對於朱一貴事件及其後的清軍剿撫過程,藍鼎元一直是幫忙藍廷珍出謀劃策者,對當時台灣社會的狀況,尤其是他在漳州漳浦的家族,是畲族漢化而來,對客民的狀況,應有所了解,對南部客民對待朱一貴、杜君英的政治態度也應有相當的掌握。他始終認為杜君英的主力是廣東客民。他在其《平台紀略》中敘述,杜君英因與朱一貴王位之爭受挫北逃虎尾溪時,「君英與林沙堂等率粵賊數萬人北走虎尾溪,至貓兒干(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屯劄,剽掠村社」。在《四庫全書》收藏的《平台紀略》所附《東征集》卷一中,他也稱「杜君英以『傭工客子』,肆其狂謀」,與朱一貴合計有「三十萬眾」。卷二一樣稱「朱一貴三十萬人,王師一至,皆化蟲沙」。卷三則稱杜君英「倡亂之初,聲勢猖獗,更甚于朱一貴。比及陷郡,欲與一貴爭王,迨後吞併相攻,敗走虎尾溪,其眾尚四五萬。王師入郡三日,彼尚有八千人屯踞貓兒干(在今雲林崙背)」。

以上藍鼎元所記跟隨朱一貴、杜君英倡亂造反人數共有30萬,似有吹噓清軍僅以一萬六千之眾而瞬間使亂民灰飛煙滅之嫌,同時也似乎高估了當時在台能戰鬥的人口數之眾。且按其所說,杜君英「倡亂之初,聲勢猖獗,更甚于朱一貴」,而跟隨其造反的部眾,又多是「傭工客子」, 則最初的的客民造反人數也可能在十餘萬之數了。後來剩下來跟著逃到虎尾溪的,仍多達四五萬人。這麼驚人的數量,值得懷疑。

對照兩種說法,當時統籌平台大政的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說法或更值得相信。即初期追隨杜君英作亂的人眾或只有數萬,有一部分是客民傭工,但與同樣參與作亂的福佬系潮州移民亂民相較,兩者的比例,難以追蹤。大致可以判定的是,以客莊有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並可出動一萬多戰鬥人口推測,當時下淡水溪的客民人口,可能仍只有數萬之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