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明清兩朝在中西衝突夾縫中誕生的現代客家人(下)
隘寮下人
大體而言,這一時期在香港的基督教傳教士,作為西方與客家人群直接接觸的第一线人物,與客家人一起,對客家、中國和世界產生了兩個方面的主要影響:1、帶動西方世界的客家研究;和2、間接促成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1、早期的西方客家研究
最早提及客家的西方文獻之一大概是1843年在波斯頓出版的基督教《浸信會雜誌》卷二十三(The Baptist Missionary Magazine, Vol.XXIII)六月號。該雜誌這一期中有關浸信會在中國建立首個教會的1842年年度報告中,提到了香港島東南方的赤柱村大約八千至一萬的村民中有說廣州話、「客」話和潮州話的三個方言人群(Canton, Kek and Tiechiu),到此的船隻主要來自惠州和潮州兩地。
英國人最早進佔香港島是在1841年1月中英鴉片戰爭仍在進行的時候。在次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割讓與英之前,即當年4月,美國田納西州南方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1802-1871)從澳門來到香港島,在南側的赤柱建立了第一所教會;5月美國維吉尼亞州另一傳教士叔未士(Jehu Lewis Shuck,1812-1863)也在島的北側英國人新選定的行政中心所在地的皇后大道上開始建造第一所浸信會教堂。
羅孝全在赤柱的傳教於次年2月初結束,遷到皇后大道教堂,而後又在1844年遷往廣州。在這過程中,他透過助手周道行對客家人有了更多的認識,hakah一詞開始在他的報告中出現。他在1842年11月16日的日記中首度提到hakah(「客家」)稱呼,指出周道行和赤柱村的多數村民一樣,說的是hakah方言。
此後,與hakah相近的外文拚音Hakka開始成為客家話或客家人的通用外文稱呼,並開啟了在香港的西方傳教士與學者對客家人的早期系統研究。
這些研究中,除了韓山文與黎力基牧師的《德語-客家對照字典》外,還有德國艾德爾牧師(Ernst Johann Eitel, 1838-1908)的《客家中國人的人種學素描》、《客家歷史綱要》,以及德國皮頓牧師(Charles Piton, 1835-1905)的《客家的起源與歷史》、《客家話的新書寫方法》,英國帕克教授(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的《客家話或客家方言的發音》,英國坎貝爾牧師(George Campbell, 1858-1927)的《客家人的起源和遷徙》等。這些論述與當時中國的客家研究人士如林達泉(?-1878,首任臺北知府)、黃遵憲(1848-1905)、丘逢甲(1864-1912)、溫廷敬(1869-1954)等提倡的客家正統漢人說與中原說等理論,起到了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作用,並將客家人群推向了世人的視野之中。

2、將基督教義融入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創會思想之中
太平天國運動起家時是以「拜上帝會」為其吸收群眾的基礎。「拜上帝會」則是根據米林牧師施洗為基督教徒的梁發所撰《勸世良言》發揮而成。
梁發(1789-1855)為廣東肇慶高明縣人,嘉慶十五年(1810年)在廣州十三行學印刷時結識了馬禮遜和米林兩人,後隨米林到馬六甲,幫助他印刷中文傳教刊物,不久回國,在廣東傳教和辦私塾,並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行了九冊宣傳基督教義的《勸世良言》小書。
太平天國創始人洪秀全(1814-1864)是廣東花縣客家人,也是粵東移民的後代。一次他在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在街上從傳教者手中得到了《勸世良言》,從中受到啟發,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應試落第後以上帝聖子自居,開始宣揚其自己揣摩的上帝教義,後又與密友馮雲山前往廣西傳教,但因生計無著,獨自回花縣私塾教書傳教,馮雲山則繼續留在桂平紫荊山一帶向山中伐木燒炭打石的客家貧苦工人宣傳上帝,並創「拜上帝會」。

在這段期間,周道行與羅孝全兩人透過直接接觸,分別對洪秀全產生了影響。
周道行是桂林縣人,為羅孝全從事散發聖經的工作,並為其翻譯客家與廣州方言。道光二十六年(1846)下半年,仍住在花縣的洪秀全從一位穆姓熟人處獲知羅孝全在廣州傳教。次年,周道行也從此人處獲悉洪秀全的一些言行,遂給他寫了一封信,邀他到廣州,「助弟等在此處宣教」。洪秀全接信後,即帶著族弟洪仁玕同赴廣州,在羅孝全處研究基督教義約一個月,後又回到花縣實習傳教數日,再隻身回廣州,準備接受羅孝全允其入教的施洗禮。但回廣州後,因教會中兩位黃姓助手作梗,懼其取代他們的工作,哄騙他見到羅牧師時要求每月提供若干津貼以維持生活,導致羅孝全不悅而將施洗一事無限展期。
受洗不成後,洪秀全頗為失望,因難以繼續留在廣州生活,遂決定前去廣西與馮雲山會合,周道行挽留不成,贈以銅錢百文供作盤纏,但洪秀全也正式結束了與正統基督教的關係。
道光三十年(1850年)發生於貴縣本地人與客家人之間的土客械鬥,推動拜上帝會從一個客家下層勞工中的信教組織發展成為席捲大江南北的反清運動。在土客鬥爭中失敗的客家居民紛紛加入了已有三千會眾的拜上帝會,出沒山區的許多大小盜匪團體和反清團體三合會也聞風加入,由是洪秀全一呼百應,在永安(今蒙山縣)稱帝,改國號「太平天國」,在短短三年內進佔南京,又十一年病逝南京。太平天國以結合西方基督教義在客家人中興起,又以其信仰與作為不服中國水土,而迅速覆亡。
四、結
明、清兩朝歐洲人東來之際,在閩粵贛邊區一個有著相似方言的人群,最後在太平天國之亂中壯大成為撼動大清王朝並震動世界的造反群體,是當時的中外社會所始料不及的。在此過程中,本來是一個沒有確切名稱的山區人群,原只是週邊閩南福佬或廣府話人群眼中粗俗無文的外來「客民」人群,也自此轉型以「客家」人群的新認同自居,並以這一新的身份,在台灣和在世界各處開枝散葉,並以全新的姿態與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一起,不斷譜寫他們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