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客家風味創新之三:軟糯鮮香的四炆科學

科學廚師江烘貴 博士
2023/04/04
四炆四炒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客家傳統特色料,其中,「炆」的料理方式是大鍋烹煮、小火熬燉,「四炆」包括酸菜炆豬肚、炆爌肉、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乾;這些菜色,無論菜質、菜量與烹調煮法,不僅要求色、香、味俱全,菜餚也多具有易保存,以及方便多次食用的特性,凸顯了客家人勤儉惜食的美德,更是客家美食的DNA。
就烹飪廚具來說,昔日客家廚房中的大鍋大灶,已難重現。當前小家庭模式的廚房爐具,主要以小瓦斯爐為主,接著基於家戶的安全管理起見,各種電器式的爐具發展,更是玲瑯滿目,標榜著智慧烹飪與雲端作業的廚房家電,也日趨成熟。那麼,要如何應用現代化的爐具與鍋具,來傳承經典的客家美味呢?本文認為先以科學烹飪來詮釋客家先民的美食智慧,在結合現代廚具的烹飪特性,就可以重現軟糯鮮香的客家四炆美食。
四炆的食材主要是豬肉,豬肉的不同部位,其脂肪、瘦肉與膠原蛋白含量比率,各不相同。首先以科學角度探討溫度不同,豬肉類組織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筋膜組織裡的膠原蛋白,通常內臟類豬肚或大腸,以及運動量較大的肌肉,膠原蛋白的含量就越多。當加熱到 60℃時,膠原蛋白會開始收縮,到 65℃左右時,收縮狀況更加明顯,肉也會急速變硬變緊實,因此以中大火烹煮30分鐘以內的肉品或內臟,通常難以咀嚼與吞嚥。

然而,當加熱到 70℃左右時,膠原蛋白會分解,並開始明膠化。四炆的小火長時間加熱,膠原蛋白會明膠化並且變軟。同時因為小火燜煮,肉汁流失較少,保留較多的原汁原味,造就了「軟糯鮮香」的客家四炆美食。此一科學烹飪原理的說明,詮釋了客家先民實踐美食烹飪的智慧,其實符合了現代廚藝中舒肥料理的精隨。
接著探討香氣增加的原理,低溫長時間烹煮並不會產生梅納德的反應,因此將三層肉或排骨,用高溫煎製或過油,先產生食材表面焦香後,再入鍋低溫燜煮2-3小時,就可以增加香氣的層次感。
最後再來談談入味的問題,早期農業時代,客家族群多務農,勞動量大,所以客家菜多是能夠增加食慾、補充營養和鹽分的菜色,具有「鹹」、「香」、「油」特色,這是客家美食技藝的展現。時至今日,美食一定要結合健康管理,才能可長可久。基本上,人體血液的恆定鹹度大約為0.9%,所以菜餚的最終鹹度若與人體血液接近時,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食用後也不致於產生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
鹹味料來自食鹽與各種醬料,加入時要秤重斟酌,約為食材的1.1%最為適宜。還有人常說滷得越久越入味,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因為食材在滷製時,食材中的水分子受熱膨脹而往外部擴散,因此外部調味難以滲入時才內部,然而滷製後放涼時,因冷卻收縮就可以吸入外部的調味與調香添加料。這就說明了四炆美食的料理,隔天食用或多次復熱食用,仍然滋味無窮的道理了,這是客家先民實踐美食的烹飪智慧之二。
上述是應用常溫常壓的鍋具,重現客家四炆料理軟糯鮮香的烹飪科學。目前市面上,還有許多的高壓鍋廚具,其烹飪方式、時間與風味特性,就與軟糯鮮香大異其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