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hakkau

客家女性祖先傳說的形成與作用――以粵台大埔族譜為據

20110402石岡劉宏基跟謝重光教授講解風水歷史背景


作者:陳瑛珣

僑光科技大學旅館與會展管理系副教授

電子郵件:joan17070@gmail.com

(資料來源: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客家研究輯刊2009年第二期,總第35期粵內登字M第11145號,頁166-171)


摘要

本文選擇大埔為定點,將廣東大埔藍氏家族與台灣石岡劉氏家族這兩個源出於大埔的客家族譜所記錄的女性祖先作為依據,說明族譜這個人為作用存在的古老文本,如何因應區域社會文化,不斷地在演繹、在創制。客家祭祀活動當中,女性祖先配屬在男性祖先身邊。大埔藍氏祖譜中記載著女性祖先也擁有相似於男性祖先的諡號。女性祖先的諡號,使用的文字含有其對女性的期待與價值判斷標準。族譜所記載的女性祖先諡號,發揮族群內部的教化作用於無形中。移民台灣中部劉氏家族,對於開台婆祖祭祀相當隆重。台灣客家移民社會,到台灣定居,強調生生不息,以免族群衰微的大環境生存壓力之下,對於開台婆祖的祭祀,作用跟男性祖先一樣重要。凡是新婚或者出丁的族親,必須祭拜開台婆祖,祈求開台婆祖保佑平平安安。本文解釋墓地風水,以祖先「遺德」來作為中介祖先與子孫之間人格性關係的考察。祖先傳說是認為祖先是對子孫的慈悲與恩惠的源泉,子孫負有敬愛與孝養的義務。所以就算是石岡劉家傾斜達75度的祖先墓碑,都被賦予雄赳赳氣昂昂的說法,號稱:雄牛鬥崁,認為公牛在準備戰鬥的時候,會將頭低下,這是戰鬥力的表徵。將墓碑扶正,會影響祖先,帶給後代子孫幸福的能力。將祖先人格化,與後代子孫生活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的傳說,已經達到讓全族或全家以往和現在的幸福與不幸串連在一起,成為生命共同體的作用。在這裡,風水蘊藏著串連族群利益的意涵在內。


前言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廣東大埔藍氏家族與台灣台中石岡劉氏家族這兩個源出於大埔的客家族群。本文的主要依據,是這兩個家族族譜中對女性祖先的敘述。本文要說明的是:族譜這種古老文本,如何因應區域社會文化,不斷地在演繹、在創制。以大埔客家族譜為主,配合對開台女性祖先祭祀活動的調查,瞭解這類自然活躍在民間的田野文本,探討有關兩岸大埔客家人的女性祖先傳說內容,在表達在風水祭祀活動與傳承後代的教化作用上,以及移民社會在女性祖先角色的闡釋上,對於女性祖先傳說與風水祭祀活動,有強化族群凝聚力的作用。


大埔原鄉藍氏族譜循規蹈矩的將女性尊長依附在男性尊長而存在的紀錄,以諡號來說明家族對子孫行為規範的要求準則。女性如果行為良好,死後,也能夠擁有諡號,像是大宗四派德咸公第十四世衮:「娶河頭羅氏,生正德戊寅,故萬曆,諡莊馴。」第十五世遇商:「娶下寨張氏,生嘉靖乙卯,故未詳,諡慈順。」女性諡號以端莊慈愛、恭敬孝順等意涵為主,以供後世景仰。


在客家人遷移的過程裡,往往遇到很多人生難關,其中以開基祖所遭遇的困境最常為後人傳頌。族譜所載的開基祖傳說,讓後代子孫學習到先人創業立基的精神。其中,常被強調的是祖先的風水奇佳,庇蔭後代。


中國人相信風水,風水的起源,恐怕與古代中國綜合的環境設計的作用有關係。為活人找陽宅,為往生者找陰宅,這些之事在於對自然界的地質、地形、景觀和風、雲、雨的形態以及環境水源的仔細觀察。這種解讀自然現象的說法,可能就是一門自然科學的原始雛形。中國的風水中,存在著人群生活的環境經驗價值。不要把風水看成純粹的迷信而加以拒絕,應正視對於祖先風水為後世子孫世代擁護,不得輕易改變,自有其道理。其實即使時至今日,就算是族內的菁英份子、意見領袖、達官顯貴,如果要更動自己家族的墳地,都要耗費一番功夫,取得族人共識才成。中國人重視祖先風水,開基祖傳說的延續,可從凝聚族人共識的作用來看,也是傳說一直不被遺忘的重要因素。從客家女性先傳說,來討論傳說的形成與作用,有其異於男性價值觀的想法,希望能夠瞭解女性祖先傳說在移民的奠基時期,曾經發揮作用內容。


祖先傳說的社會認同與教化功能

傳說的社會認同功能社會有人群,就會有一定的組織、社會規範自然形成。家族裡面的人群,因為血緣關係自然存在,一旦形成家族,便會產生一股強大的慣性和力量,這種力量透過家族規範在族人現實生活當中實踐。在一般的情況之下,人們無法體會出它的存在,那是因為族人們順應著傳同習慣活著,然而,當族群個體出現違背習俗規矩的異常行為的時候,就會招致族內排山倒海而來的社會壓力。


族譜成為展示族群社會規範的民間文本。這種非官方意志,出現在民間自發性的社會認同價值體系,將具有血緣關係的族人,編織成為一張具有生命共同體性質的網絡。除了血緣的強制力之外,聚合族人的背後有其主流的知識權力存在,掌控著族譜文字書寫權力的族內菁英份子,讓族譜這個傳統存在的古老文本,本身是人為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具有自身的學術傳統,也遵循著特定的道德邏輯,持續地不斷在演繹,且創制。這種文本的敘述過程,傳遞著民間禮俗規範功能,它成為塑造族人認同與順從的主要途徑。在這裡面,體現社會主流權力對禮俗規範的引導與改造。這些擁有書寫權力的菁英,從來沒有停止透過筆端影響族群認同的活動。這種社會認同,背後織成社會控制網絡,民間的社會控制系統,有幾種形式:包括民俗控制、官方控制和民俗與官方結合的控制。官方控制表現為文獻的法律形式;民俗控制多通過民間約定俗成的習俗慣制;官方和民俗結合的形式則是將民間的習俗官方化。


族譜的編纂,有一部份可看成第三項,屬於民俗與官方結合的範疇,將社會認同的民俗活動採官方化。因為族譜可以將族內值得褒揚的對象,例如是節婦、節烈等族人表現,報請官方表揚。藉由官方力量,強化族內社會價值認同的合理、合法性。自古以來,中國各家族所編寫的族譜裡面,記錄大量的家族規範、倫理綱常,親屬關係。族譜內部保留大量的民間習俗,也描述家族成員和家族文化的親疏關係。這些資料,對於庶民生活教化,有重要的影響。庶民生活世界是一個充滿感情和社會關係聯繫的世界,因此,族人在解釋社會,感悟人生的知識裡面,蘊含著尋根溯源與傳送家族親緣的感情在內。族譜所記載的女性祖先傳說,從世世代代傳頌的族譜文字記錄,發揮族群內部的教化作用於無形中。


女性諡號


嘉慶24年己卯歲(1819),李應龍尋找風水寶地,以庇蔭子孫,卜地銅鑼鄉竹森村9鄰,構堂肇基於舊銅鑼灣庄三座厝澗窩。嘉慶25年庚辰歲(1820)冬,銅鑼灣庄澗窩新建祖堂廣廈落成,除次子仍留居苗栗營商外,家族全體遷入新址。


妣連氏生於清乾隆38年癸已歲(l773)9月28日,生6男3女。卒於嘉慶25年庚辰歲(l820)9月25日,享年47歲,諡貞懿慈操。繼妣詹妣生於清乾隆52年丁未歲(l787)6月12日,卒於同治5年丙寅歲(1866)4月9日,享年78歲,諡勤儉淑順。

這裡對於女性祖先的諡號歸納為:「貞懿慈操、勤儉淑順」八個字,這些字可視為客家人對婦女德行的要求標準以及內容。分析藍氏族譜第一冊,從第九代到第十七代的女性,死後有諡號的為三百零八人,藍氏慣常使用兩字一組的諡號。因此,分析第一個字與第二個字,去除掉單一使用,沒有重複過的字,其他被運用兩次以上(含兩次)皆納入統計。


諡號愛用字詞,第一個字的前五名,分別是:「勤慈端莊柔」。諡號愛用字詞,第二個字的前五名,分別是:「順操惠理持」。「勤」字佔女性諡號第一個字的第一順位,有四十一筆,以合計比數來算,為百分之十五。


「順」字佔女性諡號第二字的一順位,共有三十五筆,以合計比數來算,為百分之十三。李氏對女性祖先諡號取用「貞懿慈操、勤儉淑順」八字,對照藍氏三百零八筆女性祖先諡號, 雙方吻合「勤慈操」四字,勤順用詞比率佔藍氏族譜首位,可見得勤順為客家人對女性要求的第一守則。其次,則為慈操。這四個當中,重視具體生活實踐的字詞,為勤順操三個字義。慈才是屬於精神抽象層面的字詞,客家人的女性祖先諡號可以看到,客家人對於生活教化上的實踐,著重現實生活層次。


女祖身體健壯


家族傳說裡,在男主人的身旁通常會有個堅強的妻子共同操持家務。台灣石岡劉氏家族發家的文進公,他的妻子黃氏出身於地方望族,有錢有勢。除了一般家譜對女性多所著墨的溫良賢淑等字眼以外,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興家的過程當中,具有強健體的女主人,也是興家的必要條件之一。黃氏系出富裕之家,卻練過武功護體,因此可以幫助家裡操持粗重的工作。《劉氏族譜》說:


在黃家少女時有練武功護身之武藝,所而有練功過的黃氏媽,時常有一、二百斤重的石鐘臼,用一身武功將石鐘臼歷起來,移動他處來鐘米工作。


苗栗銅鑼灣澗窩庄李氏李應龍經營米穀商起家,購置田地。身材碩大,夫妻臂力俱過人。


孝感動天的風水傳說


廣東大埔藍氏祖譜記載「牛欄祖」,對男性、女性尊長的埋葬地點選擇時間,帶有傳奇色彩的敘述,以孝子感動天地,擇葬牛欄說明開基祖生活艱困,後代子孫以此故事傳述後代,彰顯教孝子孫的功能。


世和二郎(1292—1364)熙三郎公次子。……至元英宗至治2年(1322),公之父母相繼病歿,時各地反元起義,戰亂又起,於至治2年(1322)冬,攜眷遷長汀城下里坪嶺水口。泰定元年(1324)春,隨子大一郎遷大禾,娶兒媳劉三娘,病歿後,於泰定2年(1325)攜子遷返坪嶺水口。次年(1326)春,攜子返寧化石壁鄉,將父母金骸遷來坪嶺水口。是時,將父母金骸寄於牛欄屋樑上,欲擇地而葬。是夜三更,風雨交加,雷聲震天,父母金骸飄然墜地,牛欄屋倒成墳。當地鄉親謂,天感孝子葬親之誠,天葬於此地也。公遂於泰定3年(1326)冬,建舍於墳下,樂耕隴畝,以終晚年。


元朝統治中原,四處戰火。藍氏家族數次遷徙,遷移到長汀城下里坪嶺水口。後返回寧化石壁鄉,將雙親骨骸遷來坪嶺水口。世和二郎將父母金骸寄於牛欄屋樑上,準備擇地而葬,他的雙親骨骸能夠寄存在牛欄樑上,應該是二次葬。這種由家屬幫亡者撿骨起來後再經過一些程序處理,然後再另做一門風水在葬下去的稱為吉葬。孝子不捨離開父母金骸,返鄉將雙親金骸背出,經濟狀況應該是不好,所以寄金在牛欄。結果牛欄屋倒成墳,讓當地鄉親有個理由,給這個孝子一個棲身之地,建舍於墳下,樂耕隴畝,以終晚年。這樣開基傳世的說法,留待後世傳頌:「吉人之產,天相其神。牛眠吉壤,山川效靈。貽孫翼子,乃文乃武。千秋百世,俎豆同馨。」族譜中有關風水敘述文字,充滿了對祖先人格之卓越論述,以及他帶給子孫恩惠記載。祖先的遺德,被巧妙地與祖先風水傳說結合在一起敘述。


風水發家的開台祖先傳說


巧遇風水師指點


漢人本來對於自己居住的環境與祖先埋葬的地點選擇,就有依賴風水先生給予指點的習俗,客家人尤為熱衷於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與宗族的平安。許多客家家族傳說,開基祖創業立基,除了個人努力之外,還得要有一個高明的風水師,才能夠確保家族興旺,綿延不斷。


以台灣石岡劉家開台過程為例,劉元龍原籍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鄉烏槎村。劉元龍第一次來台,時間為康熙辛丑年(1711),從台灣的北港上岸,落腳嘉義縣柳仔坑。劉元龍在56歲返回家鄉,在家鄉過世葬在伯勞窩丁山癸向。此時,劉家遷台準備工作大致上完成,長子永萬早已經在貓梀堡石岡庄定居成功。次子第一次跟長子來台,謀生不成,回鄉奉養母親,待父親過世之後,才帶著兩個弟弟與老母,到台灣台中投靠哥哥永萬,這個劉氏家族算是全家遷移到台灣落地生根。整個遷移過程,從開台祖劉元龍第一次登台,到乾隆24年(1759)全家遷台,耗費48年時間才完成遷移。《劉氏族譜》說:


元龍公於乾隆21年(1756)歸仙後,乾隆己卯24年(1759)永順公渡陳氏媽及乃弟永德、永秀,全家帶路以來台灣。遷居在石岡庄各謀生。……永順公決心設法自振求發展,而自己開設豆腐店,一大早擔著豆腐、雜貨庄頭叫賣。由於他一天早到晚在外作買賣,待人誠懇又親切,生意因此日益興旺,生活自然的有安定了。


族譜記載劉家發跡,始於劉啟成(文進)一代,繼承父親永順賣豆腐的營生。由於為人親切、童叟無欺,深得地方人緣,劉文進又稱「豆腐進」。劉家的發達,與風水息息相關,這也是許多客家族譜樂於記錄傳承給後代的一種祖先傳說方式。


某天,劉啟成招待一名衣衫不整的唐山客,號「蝨母仙」(本名范金郎),因受啟成熱情款待極思報答,便為其勘定適合營建祖墳之地,家業越來越興旺。啟成發跡後有意翻修住屋,再次請來「蝨母仙」相助,在土牛村興建之屋厝,即劉家老伙房,面積有八分地,四周種植兩重莿竹。嘉慶年間劉家獻金興建彰化城北門,得恩授貢生官位,廣東省承宣佈政司賜「貢元」二字橫匾掛於祖廳。


開台祖德蔭子孫


此外,遷台居住在苗栗銅鑼的李應龍也渡台開基成功的客家族群案例之一。李應龍字德萬,國學生,諱緯烈,監生。生於清乾隆24年已卯歲(1759)10月5日。於乾隆39年甲午歲(1774),以單身15歲,自廣東嘉應州長樂縣(今五華縣)大湖洞來台。初寓彰屬東勢角土牛。30歲才娶連氏。夫妻臂力俱過人。轉居東勢角黃子社(今台中縣石岡鄉)經營米穀商。他一輩子循著客家族群的原鄉生活習性,卜地而居,尋尋覓覓,要替子孫找到一個生生不息的基地。終於在1819年找到地理師謝啟秀幫忙相中銅鑼庄澗窩的風水寶地,在此建立祖廳,李氏宗譜有云:「祖上有德,後裔有福,福者財富丁繁,人文蔚起,斯為福矣!」他個人的使命也就告一段落。族譜把開台祖對因為祖廳的選定當作是祖先的福業,祖先原是一個人格性的存在,子孫在祖先選定祖廳,確立公嘗這高瞻遠矚的遺德庇護下生存的事實,因此得到重新確認,恩惠的源泉回到了祖先人格性中那塊「德」的部分。


移民社會的女性祖先崇拜


風水寶地庇蔭後代子孫的概念,對於客家人來說,相當重要。其中,女祖在風水維護的概念來看,跟男祖一樣重要。女祖墳地出問題的話,對後代一樣會造成不良影響,需要處理。l930年江西曾廣豪為贛州著名地師曾昌綸之子,避亂來台,滯留苗栗,受李氏後人請閱祖墳,發現女祖謝妣骸濕朽,若詹妣墳大浮,骸可無恙。李家集眾商議擇於l93l年將謝、詹兩女祖先骨骸依照地理名師所言改葬:


謝妣骸與詹妣排葬,高低淺深仍同昔日,就原墳碑案,改深二尺,上下堂準此,而兩金則高踞碑後灰城之圈外,及今春祭掃,凡有識者,臨場觀察,以下砂蜿蜒兜勒於墳前者,昔時不見,今乃見之,皆嘆賞土法真有節制之師也。


台灣中部石岡劉氏為台灣中部開發石岡地區的重要家族,家族組織龐大,時至今日仍然保有祭祀開台婆的習俗。移民社會因為家族遷移的關係,男性開台祖返鄉後,老死在家鄉,倒是女性祖先隨著兒孫遷徙來台。死後葬在台灣,開台婆祖成為輩份最高,子孫祭祀不斷的供奉對象。開台祖元龍公葬在原鄉,元龍婆在台灣過世,葬在台灣。劉家的開台婆祖元龍婆,生於康熙45年(1706),卒於乾隆49年(1784),墳墓位於現在石岡鄉石岡村金星面窩口辛山乙向兼戌辰。劉家始祖「元龍婆」墓據說是「美人照鏡」的地理吉穴。

「劉元龍祭祀公業」擇定農曆「春分」當天舉行,大批劉家子孫從台灣各地返鄉祭掃「元龍婆」墓。祭典依循客家古禮,準備「滿漢全席」和「五湖四海」供品,主祭人員身著長袍馬褂傳統服飾。採取客家古禮「三獻吉禮」儀式,八音吹奏進行祭典,歷時約兩小時。現場主祭者身著長袍馬褂、行祭八音吹奏。目前劉家共有八代子孫到場,展現慎終追遠的傳統。


祭拜完畢之後,會將祭品中的全豬、全羊分給族親。羊肉分給祭典的工作人員,豬肉則會分發給新婚及出新丁的族親。新婚與出新丁的族親,還會獲贈紅包,表示元龍婆的祝福。據說,元龍婆的相關祭祀,在劉氏宗族內主要管的就是族內傳宗接代的這個部分。女性祖先在生育這方面的功能,傳說作用以輔助族人後裔生生不息。客家人對家宅的安置方式,也重視風水觀念,房屋中軸線被確認為地脈龍神所在之地,普遍相信風水龍脈之說。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被視為龍氣衰弱,需要請道士進行安龍轉火的儀式,讓家宅平安,財丁兩旺。女性祖先風水的生命活力根源之所在的,跟龍脈緊密相連。地下龍脈的走向,比喻著父系血緣的一脈相傳。女性弱勢在未婚狀態下過世,其本身墓葬是不帶「氣」。女性祖先,也就是作為男性祖先的妻子或母親的女性們,透過婚姻程序,自然地與父系的男性祖先們共擁有了「氣」。因為,後代子孫的出生源於從父親那裡繼承「龍氣」,透過龍氣,其精血得以具體化,被子孫世代地永久傳遞下去,而這個氣之所在便能夠庇蔭子孫,綿延不絕。由此可見,當客家移民開台婆祖的祭祀,作用跟男性祖先一樣重要。


相較於元龍婆墓祭拜習俗與作用,清明掃完元龍婆的墓,緊接著要到劉家另一個男性祖先文進公墳掃墓。這是個很男性的風水傳說,稱之為:「雄牛鬥崁」,墓碑往前傾斜多達75度,快要貼近地面。耆老提及,蝨母仙曾指點過這個墳塚,「此穴必須葬男性,而且葬後不久,墓碑會自然前傾,不可隨意整修以免損傷」。族人說,傾斜的墓碑反而能保佑後代子孫,它就鬥前面那座山,(山坡)越會崩落我們這邊越旺。劉姓宗親每年清明節前夕,都會以隆重古禮和牲禮祭拜祖墳,祭拜儀式三跪九叩,不但相當繁複,祖墳墓碑還是傾斜的,一般人觀念中,墓碑應該豎直的,怎麼可以傾斜,現任鄉長劉宏基就舉雄牛互鬥為例,兩隻雄牛要對撞時,頭角一定是往前傾,牛角前傾,力量才大,因此又叫「雄牛鬥崁」,如果將墓碑扶正,必然會削弱家族氣勢。墓碑蓋成斜的,才能保持家族代代健康興旺,這種說法使傾斜的墓碑保留了2百多年。傳說象徵著人們在思考中,將風水觀念與祖先祭祀一視同仁,對墓地風水和祠堂風水的執著,包含著與對祖先依戀、尊奉之情。


結論


族譜這存在的時間既古老又是人為作用的民間文本,因應區域社會文化,不斷地演繹。其中紀錄著客家女性傳說的種種資料,有的是刻意保存,像是對女性祖先的諡號,其中使用的文字含有其對女性的期待與價值判斷標準。庶民生活是一個充滿感情和社會關係聯繫的世界,因此,族人在解釋社會,感悟人生的知識裡面,蘊含著尋根溯源與傳送家族親緣的感情在內。像是統計藍氏族譜,發現常兩字一組的諡號,使用字詞最頻繁的前五名,分別是「勤慈端莊柔;順操惠理持」。族譜所記載的女性祖先諡號,發揮族群內部的教化作用於無形中。


本文以客家族譜為主,配合對台灣客家移民女性祖先祭祀活動的調查,瞭解女性祖先傳說與風水祭祀活動,也有強化族群凝聚力的作用在內。雖然,子孫是從父系那裡繼承「龍氣」,透過龍氣,其精血得以具體化。但是,孕育後代,將父系世代傳遞下去,庇蔭子孫,綿延不絕的是女性。女性在婚前,並沒有風水上所謂氣的存在,女性必須透過婚姻,從男性那方取得繁衍後代的氣,由此可見,台灣客家移民社會,到台灣定居,強調生生不息,以免族群衰微的大環境生存壓力之下,對於開台婆祖的祭祀,作用跟男性祖先一樣重要。凡是新婚或者出丁的族親,必須祭拜開台婆祖,祈求開台婆祖保佑平平安安。


本文解釋風水,特別是對於墓地風水,以祖先「遺德」來作為中介祖先與子孫之間人格性關係的考察。祭祀祖先把自己的祖先當作一種人格性的存在,祭祀活動中傾注了親情的說法。這類祖先傳說是認為祖先是對子孫的慈悲與恩惠的源泉,子孫負有敬愛與孝養的義務。所以,就算是石岡劉家傾斜達75度的祖先墓碑,都被賦予雄赳赳氣昂昂的說法,號稱:雄牛鬥崁,認為公牛在準備戰鬥的時候,會將頭低下,這是戰鬥力的表徵。將墓碑扶正,會影響祖先,帶給後代子孫幸福的能力。將祖先人格化,與後代子孫生活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的傳說,已經達到讓全族或全家以往和現在的幸福與不幸串連在一起,成為生命共同體的作用。在這裡,風水就不只是風水而已,還蘊藏著串連族群利益的意涵在內。


20110402陳瑛珣拍攝石岡女祖先美人照鏡風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