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印尼山口洋的客家人

《客宇宙》綜合《維基百科》,部分內容可能有待進一步查證。印尼山口洋市(印尼語:Kota Singkawang)是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的一個城市,位於西加里曼丹省西北部的沿海地區,距離該省省會坤甸市145公里,由於有大量的華人,使山口洋成為印尼最大的中國城。山口洋這名稱是由當年的客家人移民所取,因附近有山、河口和海而得名,印尼語名Singkawang亦是由山口洋音譯而成。
印尼語為山口洋的通行語言,各族交流時均使用印尼語。但當地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並不是標準印尼語,而是受到馬來語、達雅語所影響的印尼語。
印尼山口洋是漢族客家民系聚居的地區,當地華人主要以客語溝通,但年輕一代交流時多以印尼語。此地的客家人來自中國大陸不同的原鄉地區,主要是從廣東省惠州及揭陽(揭西)。山口洋流行的客家語是揭西腔的山口洋客語。此客家腔調也叫做河婆腔,是客家語中很少人用的一個腔調(除山口洋之外,使用此腔調的客家人例如馬來西亞古晉市部分的客家人)。
但是由於與當地原住民長時間來往接觸,並受到荷蘭時期殖民的影響,逐漸形成其特有的音韻現象與詞彙使用習慣(借用馬來語或印尼語的詞彙)。例如:山口洋客家話(當地客家人自稱為『硬話』)中,表示語氣轉折的「但是」,便借用了印尼語的tapi。
雖然當地華人使用客語溝通,但他們大多不會閱讀中文。當地能夠說流利華語和閱讀中文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只有極少數是中、青年人。大部分華人均不懂華語和閱讀中文,或是只是有限的程度。但現今華文教育在當地再次復興,一些年輕人會入讀華文學校,學習華語,令到愈來愈多人能使用華文華語。
當地年輕人亦會將客家話寫成羅馬拼音,方便網絡上的交流。例如華文客家話羅馬拼音:
𠊎/𠊎兜(我/我們) ngai/ngai tew
汝/汝兜(你/你們) nyi/nyi tew
係(是) he
妹子(女孩) moi ci
倈子(男孩) lai ci
佢/佢兜(他/他們) ki/ki tew
食(吃) sit
飽 pao
飯 fon
麵 mien
醃麵 jam mien
菜飯 choi fon
學堂(學校) hok thong
做工 co kung
轉屋下(回家) con buk ha
心焦(想念) sim ciau
歡喜 fon hi
想到 siong to
痛苦 thung ku
每日 mui nyit
炫耀 hiung
讀書 thuk su
看毋起 khon ng hi
在蘇哈托統治時期,華人在印尼受到嚴重打壓,更受到大屠殺,不同的華人文化、節日、語言、姓名等均被禁止,華人需要更換印尼的姓名、華文和華文音樂不能在公眾場合出現、學校也不能教華文等。但在山口洋,大部華人均保留著他們的中文名,華人文化也保留較其他城市好。在其他城市,如在首都雅加達長大的華人,他們大多只會說印尼語和英語,並不會說他們的家鄉話,而且也已經改為印尼名字。
山口洋,可說是一個很道地的華人城鎮。與其說是華人城鎮,不如說是客家城更為貼切。走在街上,華裔與印尼人的面貌與特徵,普遍上並沒有太明顯的區別,若以印尼話打交道,更難以分辨他們是印尼人,還是土生土長的華族後裔。唯一可以鑒別其族裔籍貫的,就是他們所擅長的祖籍方言。
在西加省坤甸及山口洋,以華裔人口佔多數的城市地區,被同化的情況,不比其他地區來得嚴重。基本上,山口洋卻是客家話為主流,至少他們還懂得本土化的祖籍方言。在這裡,客家河婆人幾乎是山口洋華僑的代名詞,所到之處,都是河婆的客家人。也就如此,語言相近,又有客家人的勤儉持家精神的山口洋女性就成為了受歡迎的「印尼新娘」。
多數來自印尼外島的西加里曼丹省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包括山口洋市、坤甸市、三發縣等地。多以婚姻中介作中間人介紹,也有同村人介紹,一些婚姻中介,本身就是出嫁到台灣的外籍新娘。例如,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的一位婚姻中介,她本人就是來自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外籍新娘,她親自介紹出嫁到該村及附近村莊的印尼籍新娘多達100多人。從個人的動機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最主要的動因。一般而言,印尼外島地區的客家人均居住在相對不發達地區,以鄉村和小城鎮為主,經濟比較落後,工作的機會也比較少,多數印尼客家新娘均受過中學以上的教育,對外界的情況也有較多的了解,她們不滿意現狀,希望改變這種情況,遠嫁到台灣發達地區,是迅速改變現狀的最直接途徑。從家庭方面看,父母親希望自己的子女出嫁到台灣,據了解,台灣夫家迎娶外籍新娘都會提供一筆可觀的嫁妝,10~20萬新台幣不等,這筆錢在印尼外島地區已經算是不小的一筆收入,可以極大地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有許多家庭通過出嫁一個、兩個甚至更多的女兒,而且通過兒女親家的關係,把其他兄弟或家庭成員也送到台灣去做工,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迅速改變了落後面貌。也有學者認為,導致大量印尼客家姑娘外嫁到台灣的原因,還應該從印尼華人在印尼的歷史和現實的生存發展狀態中去尋找根源,從古代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印尼曾經不斷地爆發各種形式的排華事件,令印尼華人一直沒有安全感,她們的父母和她們本人試圖通過移民台灣,尋找新的家園。
這些已在台灣或仍居留在西加里曼丹的客家人,他們從大陸祖籍地遷徙到海外之後,雖然已經經歷了幾代人上百年的變遷,但他們仍然比較傳統,比較頑強地保留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的生活習俗。同一個族群,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生活習俗,共同的語言,使他(她)們更容易走到一起。印尼籍配偶受制於「海外一家人」的大客家族群理念,對夫家而言,他們是客家人而非外國人的身份,因此一開始即被夫家視為「自己人」(這也是當初夫家的婚姻動機之一),語言的共通性雖有利於印尼客家配偶在地社會網絡、社會支持的形成。事實是,她們基本上是在這樣的脈絡之下,被他人也被自己認定成是一個客家媳婦,選擇在家中扮演好客家媳婦的角色,盡力學習台灣客家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