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南非的客家人——探尋南非客商們的百年奮鬥歷程

南非客家聯誼會
《客宇宙》據《梅州日報》2017年全球客商行采風團的報導,南非全稱南非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是非洲第二大經濟體,有“彩虹之國”的美譽。在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五千多萬人口,主要有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亞洲黃種人四大種族。南非,除了盛產黃金和鑽石,還擁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目前,南非有3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客家人有3萬多人。大多數已加入南非國籍。
伊麗莎白港是南非最古老的港口之一,這裡每天都有許多船隻停靠在岸,這裡上百年前來南非謀生的華人,包括客家人跨越印度洋,成功登陸南非的地方。
如今,在這個港口城市生活的客家人不足千人。但在早期,這裡卻是客家人的“落腳點”和“集散地”。
據史料記載,1658年,便有華人包括客家人從中國被(荷蘭殖民者)運到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再被運抵南非,登陸該港口前往開普敦當“勞工”建設基地。隨後,由於生活所迫,陸續有梅縣、福建等地的客家人遠渡重洋,經虎門乘木船南渡,隨季風漂流到印尼婆羅洲西岸坤甸,再來到模里西斯、南非等非洲地區謀生。
1870年後,梅縣等地的客家人開始大量進入南非,他們有的是以“賣豬仔”的形式進入南非,有的是從模里西斯等地輾轉來到伊麗莎白港掙錢,也有的是聽信了“金山”傳言,來到約翰尼斯堡“淘金”。
“客家人流傳這麼一句話‘有錢轉(回去)唐山,無錢番(外洋)過番’。於是,從1870年開始,就有不少客家人從模里西斯、加爾各達等地登陸伊麗莎白港來到南非。” 10月20日,南非客家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傑發在梅州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時的客家人來到南非,不會講本地話,但肯吃苦,所以從商的基本都是從小攤小販開始做起。由於當時南非正是經濟發展時期,錢好掙,便開始一個帶一個來到南非謀生,到了1905年,已有2000多名梅縣的客家人在南非經商或打工。
記據了解,那時定居在伊麗莎白港的客家人很多都是農民,他們起初沒有積蓄,就靠著從家鄉帶來的蔬菜和水果種子“發家”,在南非種了蔬菜和水果賣給上岸的船員,慢慢地等有了積蓄後才開起了雜貨鋪和餐館。曾有一位英國船員在回憶錄寫道:船還沒靠岸,就有中國人和黑人划著小船,向他們叫賣衣服、鮮肉、蔬菜和水果。而前往約翰尼斯堡“淘金”或採礦的客家人,因為不懂技術,每天只能到地下幾百米的礦洞打礦,契約期滿後,很多客家人都回了家鄉,只有少部分留了下來做小生意。到了1919年,南非已有將近3000名梅縣等地的客家人,分佈在伊麗莎白港、約翰尼斯堡、開普敦、德班等城市。當時,僅伊麗莎白港市開的162家雜貨鋪,就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開的。而約翰尼斯堡市中心也出現了第一條唐人街,不少客家人在那經營雜貨店、洗衣店、蔬菜店、茶館和餐館等。李傑發“當時很多客家人來南非都是投親靠友,大家守望相助,住在一起互相幫忙。慢慢地,一家家客家商店就在南非開了起來。”
然而,正當客商逐步壯大時,南非於1948年開始實行種族隔離政策,使得客商難以在市區經商或居住,生意也一落千丈,大家便只能選擇離開,有的搬到週邊郊區生活,有的回國或遷到其他國家,老唐人街也只剩下了十多間店鋪。直到20世紀70年代,南非政策的變化,才又有了東南亞、港澳地區的客家人開始在南非投資,也有了香港、梅縣、惠州等地的客家人以及華裔南非人在南非投資貿易。
對於客商來說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他們事業發展的轉折期當時,南非政府放寬了對華商的限制,客家人可以從當初局限在偏遠的小商店發展為七八十年代的投資建廠
祖籍梅縣的南非著名僑領李鏗發便是趁著這樣的形勢變化和機遇,於1979年在南非開設了華人的第一間工廠,生產“熊貓”牌煤氣灶。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今的他已成為南非最大的煤油爐生產商,擁有四間廠房,產品銷至南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國。
除了少數和李鏗發一樣建廠投資的客商,還有不少客家人也開始在約翰尼斯堡市中心開設店鋪,經營中國雜貨、餐廳、旅行社等業務。“到了1994年‘新南非’誕生後,客家人前往南非的人數開始逐漸增多。”李傑發說,當時南非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1995年,我和台灣人一起在南非辦廠,當時生產的鞋子,最高峰時3個小時就可以賣完一個貨櫃,也就是一萬多雙,都是先給錢再給貨。”李傑發說,當時很多梅縣、惠州、台灣的客家人正是看中這個商機“湧”去南非,合資建廠、做貿易、開超市、賣建材,憑藉“中國製造”打開了南非的“黃金之門”。惠州籍客商李鳳光、梅州籍客商陳煥全便是典型的代表。也有些客家人憑著南非的資源優勢,做起了珠寶批發生意,如南非客家聯誼會會長、梅縣客商溫耀濱先生。
1992年,22歲的溫耀濱跟隨做珠寶生意的老板來到南非,兩年後,老板回去了,他卻留了下來。從事鑽石首飾批發生意的他,要先購買鑽石原石,在工廠切割加工後,才能把裸鑽鑲嵌在首飾上賣給零售商。但因為購買的原石無法辨別品質,只能在切割成裸鑽後才能發現質地好不好,具有很大風險性。但對於他來說,即使虧損也不能以次充好、欺騙顧客是經商之本。於是,他把質地不好的裸鑽留下來,供客人了解製作裸鑽的手藝。現在,溫耀濱的鑽石除了在本地銷售,還銷往了安哥拉、納米比亞等其他國家。
正是由於客家人獨到的眼光、誠信的為人,他們逐漸在各行各業中站穩腳跟、嶄露頭角,並融入南非社會。經過幾十年的打拚,現今不少客家人已躋身於南非的富裕階層,成為南非當地和華人中的領銜者。
與“客家村”的客家人一樣,客家傳統也是深深烙印在南非客商們心中。為了讓後代不斷“根”、不忘“本”,客商們在南非約翰尼斯堡、伊麗莎白港、開普敦等地先後開辦了華文學校,並從中國大陸聘請中文老師到南非教中文,費用均由南非商會支付,直到1996年後,才由南非政府接辦;為了讓華人老人“老有所養”,梁欽賢等客家人在南非捐款籌建了康寧養老院;為了維護華人權益,讓客家人守望相助,梅僑商會、南非東倫敦中華會館、梅縣同鄉會,維益社、南非中華公會、南非聯衛會所、南非客家聯誼會等系列客屬社團會館應運而生;在祖籍國南非需要時,南非客商們會第一時間團結起來捐錢捐物;南非客家社團會館還會在家鄉購置會所、產業,服務回鄉同胞;為了保障僑民僑胞人身安全,給他們提供警務及法務谘詢、溝通、協調等服務,成立了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
百年滄桑歲月,漸漸老去的是客商們的容顏,不變的卻是他們那一份代代相傳、越“磨”越純的客家精神和敬老愛老、守望相助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