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來吧,苗栗的乙未故事更精彩—談談功維敍
林錫霞
一、先來一段說文解字
「功維敍」出自《尚書大禹謨》:「九功維敍、九敍維歌」一語,谷歌解釋說,「九功」指的是六府三事,六府則包括金、木、水、火、土、穀,三事則是正德、利用、厚生,另外「維」是綱紀、法理;「序」是次序,「歌」則指九歌,全部的意思是「聖人治理天下,首重養民,必須依照九功之法理、秩序,如此治理好了,自然就會得到天下人的稱頌了」。
二、按字面講講兒玉源太郎的想法?
「功維敍」是1903年,由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為台鐵山線苗栗段貓裏山下的隧道北口所題之字,透過前段的說文解字,顯然兒玉源太郎有意透過這個題字,來表達他對「治理台灣」的一些看法,用他的話來翻譯的話,大意即是:「我(或日本)治理台灣,必然會像大禹一樣,用聖人之治來治理你們,而我相信,不久之後,你們一定會稱頌於我的」。
三、為何到了苗栗就引經據典了?
台灣鐵道大多是在日本人手上修建完成的,他們的總督喜歡在鐵道的隧道口題字,也成了這個政府的一項傳統。據統計,日治時期由他們所開設的22個台鐵隧道中,就做了17個洞口題詞,無形為歷代總督提供了一個展現文采、收買人心的機會,從這些題詞的內容看來,不少總督把題字當成另類遊記,例如後藤新平就題了「穿月」、「噴雲」、「開天」等詞,這種作文方式,一看便知採用的是遊記直敍法,即看到什麼就寫什麼,但「功維敍」顯然不是一則遊記,而是一種表態。為何到了苗栗,兒玉總督就無心賞覽風光,而要正兒八經地讀書用典了呢?箇中原因,不免令人好奇。
四、猜一猜兒玉心裡真正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乙未是台灣第一場由讀書人發起的戰爭,這群大多來自苗栗的讀書人因為不想被日本人統治,所以以成立台灣民主國之名卯起來反抗,他們為了尊嚴、不降敵夷、寧死不屈的態度,則讓日本人既尊敬又震憾,面對這群有風骨、會讀書、思想又走在時代前沿的清朝士子,兒玉源太郎真是一點也不敢大意,精心地翻了《尚書》,才百裡挑一地選了「功維敍」三個字做為洞口題詞,顯然,他的這個動作,針對性極強,故意挑在苗栗段貓裏山隧道北口,為的就是告訴苗栗的乙未士子:你們覺得我(日本)是沒有文化的蠻夷之邦,其實不然,看!你們讀的聖賢書,我也讀過,你們崇尚的聖人之治,我也十分嚮往,而且我正打算依此教法來治理你們,相信不久,你們便會慢慢富庶起來,等過上好的日子後就會認同並開始稱頌我的功績了。
五、一個功維序,暴露了兒玉對苗栗人的看法
曾經有人評價乙未的最實質效益,便是讓日本人不敢把台灣人踩死踩扁,當成真正的奴才,而是在高壓統治下,仍給予了基本的人權與尊重。而兒玉的「功維敍」三個字,則更暴露了他對苗栗士子們的尊敬與害怕。試想兒玉寫「功維敍」三個字時,為了收買人心,那種必須表面驕傲,內心卻又很不自信的樣子,真是叫人莞爾;不過相反地則可以看出,苗栗人會讀書、有理想、時窮節現、貫日穿月、讓人仰止的硬頸精神則已深深刻進兒玉的心裡,讓他覺得必須搬出《尚書大禹》這般大餅,才能不丑於苗栗人前,又或許只有這樣,方能順便達到一點點為自己壓驚的效果。
六、聖人之國、凡人不知如何治理
苗栗讀書人所展現出來的氣節與行止,不只震驚日本人,連台灣其他族群的人也望塵莫及、自嘆弗如。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的自卑,連橫不只一次地在《台灣通史》一書中貶抑客家人,而歷朝歷代的台灣政府,可能基於嫉妒,又或許想不出比「功維敍」更高檔的治理之道,於是各種計畫便在政府官員「想不出來、不想出來、出來不想」等等情境下被硬生生地無限期延後,形成聖人之國,凡人不知如何治理,或故意置之不理的窘境,強烈的無視感,大大壓抑了苗栗的地方發展,終使苗栗成了台灣西部唯一一個相對落後的縣份。
七、讀讀歷史,看到價值
透過這段關於「功維敍」的調研可知,乙未確實是一場偉大的戰爭,它不僅贏得了兒玉的害怕與尊敬,也為苗栗客家留下了一段無比光榮的歷史。而今曾為將軍山(紀念北白川宮)、又叫福星山(紀念羅福星)的貓裏山上,還有丘滄海紀念碑、羅福星紀念碑及北白川宮遺址,忠烈祠內甚至供奉吳湯興、羅福星等烈士英靈,豐富的乙未故事,足讓貓裏山定義為「乙未聖山」,期盼苗栗巿公所努力調研、加強規劃,把苗栗人的光榮與自信一併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