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u
世界馳名客家數學大師丘成桐談掌握數學的心路歷程

丘成桐(取材自百度百科)
《客宇宙》3月14日據《羊城晚報》報導,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後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汕頭金山中學和聿懷中學舉辦講座,並與師生一起交流座談。丘成桐說,學習數學的意義在於了解數學歷史,了解數學的宏觀思想、從古到今的走向,而不只是關注數學中的一些小問題。他反對對奧數冠軍的宣傳,“做數學比奧數要長遠得多”。丘成桐回憶,自己的數學成長與了解希臘數學家的故事相關,“我的父親是哲學家,對希臘哲學有深入研究,而希臘哲學家不少與數學有密切關係,從小他就給我講歐洲大哲學家的生平,父親不懂數學,但講希臘哲學家與數學關係頭頭是道,讓我非常敬仰。”丘成桐中學的數學老師,也愛給學生講數學故事。“這對我的影響更大,使我的學習興趣很濃厚,我因此課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數學。”丘成桐說,初中三年他天天跑書店,喜歡找數學相關書籍來看,站著看兩個鐘頭。丘成桐強調,了解數學歷史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了解數學的宏觀思想、從古至今的走向,從而只是關注數學中的一些小問題。丘成桐苦口婆心地奉勸家長們,培養孩子數學別只顧著刷題,“學習其實很簡單,就是激發興趣。現在很多學校強迫孩子天天做題,太枯燥了,學生沒興趣,反而有負面影響”。“有的家長太急功近利,眼睛看到的就是孩子今天念書、明天考試多得兩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小孩子對某種遊戲有興趣的時候,能自發地做好;沒有興趣的時候,就慢吞吞、哭哭鬨鬨。”丘成桐反對宣傳奧林匹克數學冠軍。他說,全世界都搞奧數,但只有中國是職業化的做法,其他國家都是業餘的,有興趣才去學。丘成桐說,孩子們學習數學的格局應該大一些。“花很多時間去鑽研幾個問題,學生很辛苦,並且他們以為世界上只有這種數學(奧數)是最重要的,事實上奧數隻是數學中的很小部分。”丘成桐認為,即便那些取得奧數冠軍的孩子,他們以為自己很成功,其實他們懂得的學問還是很少的,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做數學比奧數要長遠得多”。“做學問需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一步步慢慢走。”丘成桐語重心長地對學子說,做學問不應該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不要為了單純的榮譽去研究,而是要耐心地把學問做紮實,好的學問始終會受到尊重。他以王羲之舉例,人們往往只看到王羲之醉酒揮毫時的瀟灑,卻不知道他也是每天刻苦練習,堅持了幾十年,才有喝醉酒時寫下的一幅幅好字。做學問也一樣,哪天突然有了靈感,也並非“突然間發生”的,而是積累了十多年時間,才有了這一瞬間的靈感,“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們不停地組織腦子裡的想法,將它們集合起來,才有了這一靈感。”據百度百科,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原籍廣東梅州蕉嶺縣,1949年4月生於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是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哈佛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終身教授,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196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197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博士(師從陳省身);1974-1987年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數學教授;1987年起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199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丘成桐囊括了維布倫幾何獎(1981)、菲爾茲獎(1982)、麥克阿瑟獎(1985)、克拉福德獎(1994)、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沃爾夫數學獎(2010)、馬塞爾·格羅斯曼獎(2018)等獎項,是第一位獲得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等,是幾何分析學科的奠基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他的父親丘鎮英祖籍廣東蕉嶺縣文福鎮,母親梁若琳是梅縣城區最後一位秀才梁伯聰之女。